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表时间:2014-12-12T10:49:31.87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黎列[导读]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
黎列(中共铜仁市委党校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主要任务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0-048-03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新时期的新情况、新挑战,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这一重要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判断。
从长远来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将承受来自四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保障加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转变的基本方向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
而现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还不高,这是消费不足和制约内需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必然从总体上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必须尽快弥补制度缺失,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并且稳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百姓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国家老龄化来得早,势头猛,规模大,是现今世界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
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3年2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
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
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但我国的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老龄化有四个特点: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生产力及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历史欠帐较多。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的,"未富先老",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
国民经济的实力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养老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资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蓝皮书指出,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国未富,人先老,"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遭遇,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必须认清形势,全面应对。
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恰当的解决对策,不仅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而且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应对农村城镇化的挑战。
2002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4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化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
2011年的城镇化率为51.27%,国内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为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未来10年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将年均增加1700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亟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另外,目前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1.6亿人。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
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而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特定发展阶段,这些制度和政策大都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统筹和融合度相对较低。
城镇化带来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要求转变社会管理的方式,破除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
要求我们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完善各种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转移办法,妥善解决跨地区社会保障关系的接续,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等等重大问题。
同时还要求加快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标准统一,从制度上消除影响劳动力和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
这就是说从城乡分治要到城乡统筹,从地域分治要到高层次统筹,这显然会导致重大的体制的调整和变化。
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度、体制层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四是要应对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
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多种所有制和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灵活就业的群体数量明显增加,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四个不确定,劳动关系不确定,就业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资收入水平不确定,这导致了参加社会保险比较困难,缴费能力比较弱,并且时有断续,这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方式,要大力提升以信息化为基本的服务能力,要求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
我们的劳动标准体系,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管理手段,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将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纳入制度的覆盖范围,为最广大的社会成员系上了一根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带"。
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从更深的意义来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过去十年是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迅速推进的十年,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
然而,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公平性和规范性有所欠缺、统筹层次不高、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仍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挑战。
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同享老有所养。
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中国社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2亿,而此前中央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投入几乎为零。
我国自古就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传统社会理想,但在政府把农民养老纳入责任义务的范畴之前,这只能是无法企及的梦想。
现在,这一梦想开始得以实现。
早在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2009年10月,开始在10 %的县(市、区)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
有"新农保"之称的农民普惠式养老,较之上世纪90年代"老农保"的农村养老保险,最大的亮点是中央财政出钱,起点虽不高,但力求低水平广覆盖。
2009年12月13日,我市率先在碧江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标志着全市养老保险开始向农村覆盖。
碧江区是全省新农保的11个试点县之一。
2010年10月,思南县作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2011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
在碧江区、思南县新农保工作试点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县新农保试点,并同步实施了8个县(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实现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03.93万人。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从2003年1月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
到2008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市从2003年正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2006年,我市重点对碧江、万山和玉屏的新农合试点工作进行探索完善,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在全市10个区县全面铺开。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筹集资金12亿元,累计补偿受益农民861.39万人次,补偿总资金9.3亿元,资金使用率为77.19%。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应重视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