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外公民安全中国还是个新手
未来,像美国那样派特种部队营救?
2012-02-05
应对
“电话铃一响,神经就进入高度紧张状态,不知道是谁打来的,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
”中国驻北非某国大使馆外交官李晨(化名)谈起最近一年的工作时说,“突发情况像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因为学的是阿拉伯语,李晨进入外交系统后,一直驻扎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和北非国家。
最近,“定时炸弹”又爆发了:在苏丹和埃及,三天内发生两起中国工人被绑架事件。
这凸显一个严酷现实:随着中国在世界动荡地区投资建设的加大,中国人已经成为袭击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类似苏丹绑架这样的事件有13起,其中7起发生在非洲,遇袭的多是石油、工程建设、矿业公司的外派人员。
去年,“湄公河惨案”发生后,有媒体评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不断扩展,但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中国还是个新手。
“救火队员”式的应急处置已捉襟见肘,中国这个“新手”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外派华工越来越多
风险越来越大
激烈的枪声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一个公路项目工地的营地外响起,袭击者闯入营地。
29位中国工人随后遭到劫持。
苏丹南科尔多凡州州长艾哈迈德·哈伦指责武装人员意在破坏当地的公路建设,阻止这一地区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修路是整个南科尔多凡州百姓数十年来的梦想”。
事实上,除了负责部分公路建设,被劫持工人所属的中水电公司,还承担了部分苏丹麦洛维大坝土建工程承包合同。
后一个工程在2003年7月正式开工,历时五年半建设完成,完成的大坝长度是三峡大坝的三倍,世界第一。
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跃增到2011年的1600多亿美元。
非洲还是中国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二大劳务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伴随中非贸易快速增长,已有数万中国工人在非洲参与建设和生活,他们大多承担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任务,涉及电力、通信、交通、港口等领域。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认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企业在非洲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外派到非洲工作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自然也越来越大。
目前外派华工安全
多依赖当地部队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近年来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大了对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
这使得中国进入其他投资者害怕踏足的许多地方,从巴基斯坦、利比亚到埃及和苏丹。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报道认为,中资企业倾向于在有风险的地方投资和经营,而且通常会带自己的工人去那些西方企业会雇当地人做事的偏远地区。
这几个因素
似乎使中国工人比西方同行更容易受到攻击。
负责研究中国在非活动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巴里·索特曼说,此类工程的性质“使混乱的袭击更容易发生,因为被袭击者几乎没有受到保护”。
中资企业一般不会采取西方企业在危险地区所用的保护措施——雇用外国安保人员,而往往依赖当地的安全部队。
索特曼教授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总是很好,他们处境困难。
”
尽管有报道说,为了营救被劫持的29位人质,12位中国私人安保人员加入有1000多位苏丹士兵参加的营救行动。
但中国在海外还没有成熟的私人安保队伍,譬如美国黑水保安公司那样由退伍军人组成的队伍。
利用民间保安机构来保卫本国侨民和驻外企业机构的安全,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中国国内的保安公司仍不健全,规模不大,服务仍以国内为主。
分析人士说,最新的两起绑架事件敲响了警钟,即中国开展海外投资以及其他经贸活动,既要进行经济评估,也要进行安全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指导涉外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加大安全投入
预防比善后更重要
以往,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只重视经济成本的核算,只要回报率可观,便跃跃欲试,对安全成本考虑不足,风险评估不够全面。
贺文萍认为,中国企业今后要增加对安全成本的重视程度,外交部人手有限,对海外中国公民的服务不可能事无巨细,企业必须提高主观能动性。
她说,中国进出口银行曾聘请她所在的研究所做过非洲的安全评估报告,其中涉及相关国家的政府政策、经济风险和安全等方方面面,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在了解风险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尽量为项目配备一套自有的安保力量——毕竟,预防比善后更重要,遇事后借用当地政府军,需要经过一连串繁琐的外交手续,效率不高。
在这方面,抗击索马里海盗的经验可供借鉴。
商船来往于亚丁湾地区,海盗随时可能出现,不少货运公司聘请了安保力量随船队出海,他们是退伍军人等拥有专业安保技能的人员,能够有效确保船上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郝宏社说,安全方面的投入绝不是浪费,因为从以
往案例来看,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后期处理事件的花费往往高于预先采取防备措施的成本。
一些中资企业
购买私人安保服务
目前,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对安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正在加大,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开始采取“人防加机防”的方式。
“机防”指硬件设施和技术方面,如安装防盗墙、电网及远红外报警系统等,“人防”则是指不少在非洲的中国公司雇用当地持枪保安。
前驻卢旺达经济商务参赞王勤曾在非洲几个国家工作多年。
他说:“一般在非洲的中国公司都雇用当地持枪保安,尤其在安全程度相对差一些的国家,比如尼日利亚、卢旺达、刚果(金)、刚果(布)等,都有当地人开办的保安公司。
”
在南非,华人在聚集地开办安保公司,他们雇用南非邻近国家的退伍军人,荷枪实弹保卫华人的安全。
“在苏丹,个体企业雇用一个正规保安的费用与雇用一个工人差不多,每月大概需要3000-6000元人民币之间。
聘用人数按企业开展的业务性质和重视安保的程度来决定,如果企业比较重视,一个拥有200人左右的企业雇用三班倒的保安,大概共需要12人。
”曾在中石油苏丹项目工程工作的侯福斗说。
一些大型项目也寻求当地政府警察及军队的保护,一些企业则与当地有实力的部落、乡镇保持良好关系,向他们缴纳“保护费”以保平安。
即便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也难以做到万无一失。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尽管中国国内要求更加强硬的呼声日益增强,但中国政府只在有限的环境下动用警察或军队保护海外公民。
像美国那样
派特种部队营救海外公民?
“一方面中国海外利益不断扩展但集中在脆弱和高危险地区,另一方面中国的保护手段有限。
不同于印度、日本、俄罗斯在海外一些重要地区会部署军事基地,中国没有海外驻军,因此只能通过和平外交的手段来保护海外利益,这实际上是很不足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问题学者孙德刚说。
当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机制,中国通常由外交层面出动,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处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像是工人被劫持事件的营救行为,根本不涉及干预主义,中国走到海外国家,对方国就有责任进行保护。
”
为协助当地营救中国工人,中国政府已经派出由外交部、国资委等人员组成的联合小组前往苏丹,在利比亚内战和湄公河事件中,中国也曾做出类似处理。
“随着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展,中国的保护手段需要新思维。
除外交手段外,可以考虑多边军事手段进行维护。
例如中亚地区有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工作上,可在该框架下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同样非洲、中东有中非、中阿合作论坛,在这样的论坛框架下,也可考虑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即在多边的框架下针对危机事件进行快速干预。
”孙德刚建议。
也有专家认为,中国在必要时可派出特种部队,营救被绑人质。
贺文萍说:“前不久,美国海豹突击队空降索马里,成功解救被海盗劫持的美国公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也可以借鉴类似做法。
”她认为,特种部队的投入既可显示大国威风,又可对绑架者产生威慑力,而且效率很高。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刊发署名文章,作者戴维·皮林认为,对任何国家而言,保护海外公民都是个难题,但对于不情愿当超级大国、希望在国际上保持低调形象的中国来说,这或许更难。
去年10月,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害后,中国向缅甸、老挝和泰国派出了武装巡逻队伍。
中国此前还派遣海军舰队前往索马里,参与剿灭海盗的作战行动。
“有朝一日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要求联合国采取行动,在一个中国有着重大利益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例如安哥拉)进行危机干预。
”《金融时报》写道。
综合广州日报、央视、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中国之声、东方早报、新华社、世界新闻报、法治周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