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刘德军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 (一)学科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 1、以历史为线索。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3、以问题为中心。即认真研究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与文化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等。 4、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世纪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和主旋律,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当加强研究。 5、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仅靠单一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史与国史、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同,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总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简介 (一)学术专著 初步查阅,从1990年以来,国内已出版此学科学术专著有100多种。其中,冠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专著,不下50余种。 (二)学术论文 初步查阅,从1990年以来,国内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1200篇以上。其中,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相关杂志转载的,至少在100篇以上。 (三)学术会议 经典文 下载可复制粘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召开多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主要有: ①“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会议(全国性,60多名专家学者)。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与西方”学术会议(全国性,近百名专家学者)。 ③“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全国性,60多名专家学者)。 ④“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全国性,40多位专家学者)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北京清华大学,2006年7月) (四)涉及范围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问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本学科的大部分领域。主要包括: 1、基本原理研究 代表作: ①李吉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14.3万字。 ②汪青松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历史进程研究 代表作: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版,33万字。 ②曾德祥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26万字。 ③杨菲蓉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26.5万字。 3、理论成果研究 代表作: ①周金华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詹小美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王仕民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宋士昌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战略思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38万字。 4、理论机制研究 代表作: 罗本琦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理论创新“道”的研究 代表作: 张森华著:《中国马克思理论创新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39.6万字。 6、教材与教育研究 ①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35万字。 ②丁俊萍等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31.1万字。 ③张荣华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35万字 ④李辉等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26.2万字。 7、专门问题研究 代表作: ①吴东华著:《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22万字。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赵明义、赵永宪等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四)深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已呈现上升势头,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随着本学科建设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再进一步深化研究。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依据”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价值”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问题”研究。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蕴”研究。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研究。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特征”研究。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前沿研究四大热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成果较多,许多问题为热点。这里,主要介绍四大热点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理论研究问题 1、“相结合”的意义 ①理论视角: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②实践视角:“相结合”是统领中国革命和建设全局、贯穿党的各项工作、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灵魂和主题。 ③历史与现实之联接视角:“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现实化的最根本的源泉、动力和途径。 2、“相结合”的表述 ①“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述:从指导方针、科学态度、主题和本质、逻辑标准、建党与党性原则、领导能力与水平、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最大贡献等方面上。 ②“相结合”的“两个方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实际”的底蕴。 ③“相结合”的几种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从结构、最佳境界、原则性等方面上。 3、“相结合”的结构 ①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②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 ③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相结合” 4、“相结合”的展开 ①“相结合”在时间上的展开:纵向发展过程—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异同。 ②“相结合”在空间上的展开:宏观上—大图样、总图样,微观上—小图样、分图样。 5、“相结合”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主题—走中国自己的路。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走自己的路 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要走自己的路 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6、“相结合”的关键 ①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系 ②党在“相结合”中处关键地位、关键作用的原因 ③强化党的性质和特质,加深党在“相结合”中的关键地位和关键作用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问题研究 罗本琦等在其所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一书中,着力阐述了六大机制问题。 1、前提:坚持理论指导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经典文 下载可复制粘贴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基础:立足中国国情 ①国情选择马克思主义 ②国情变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③新世纪国情特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3、风格:整合民族文化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与民族文化整合和发展 4、源泉:植根伟大实践 ①制度革命: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渊源 ②体制革命: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 ③生产力革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依托 ④发展观革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依据 5、使命:解答时代课题 ①实事求是解答民族解放问题 ②解放思想解答体制创新问题 ③与时俱进解答执政党建设问题 ④求真务实解答社会发展问题 6、灵魂:推进理论创新 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特色 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施机制 ③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三)关于理论创新“道”的研究问题 张森华在其所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道》一书中,着力阐发了八个方面的“道”。 1、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①“既有的事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根据 ②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式 ③固守和背离:坚持和发展原则精神的变异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相统一 ①实事求是:创新精神与创新成果的统一 ②实事求是:创新过程与创新实质的统一 ③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内蕴 3、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①理论和实践辨证关系的前提解读 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③回答时间提出的重大问题是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4、文本研究与把握精髓相统一 ①返本:理论创新不可跨越的基础性研究 ②迷本:理论创新必须挣脱的思想牢笼 ③开新:文本研究的终极旨趣 5、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