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探析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扎实理论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
中学生这一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组建班级过程中也必然形成其独特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育人功能学校教学一、前言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扎实理论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
中学生这一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组建班级过程中也必然形成其独特的班级文化。
二、中学班级文化的含义和结构
中学班级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范畴,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细小分支,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学生中形成、发展并发挥作用的文化。
中学班级文化是指:在中学里,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为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并能给予他们最好发展条件或使他们感到最大满足的一切班级文化条件。
它是由班级目标、班级环境、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
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
班级文化由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在教室及宿舍文化这个温床中
孕育而成。
教师文化指教师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学生文化则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班级文化建构中的最主要部分,关系着班级文化构建的成败;教室宿舍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物质展现,是班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由师生互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别具特色的人文环境。
因此,班级文化是由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在教室宿舍文化氛围中冲突、整合而孕育出来的集合体。
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潜意识地被同班同学所接受并成为传统,受其约束、激励。
同时形成共识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在班级管理及学校管理中凸显重要作用。
三、中学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组织,一个个体的灵魂。
作为中学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在班级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学班级文化产生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就必然对这一群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良好的班级文化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人格的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全面发展进程中都发挥其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班级文化的的功能归根结底还是育人,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得以实现。
1.中学班级文化的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一方面,班级文化对于显性学习,即知识理论的学习具有推进和引导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为显性学习营造一个优质的
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
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中学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
和谐的文化团结人。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能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
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中学班级文化的制约功能
规范的文化约束人。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
言行。
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只有形成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文化,才能够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班级成员的管理和教育创造和谐的环境。
4.中学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
积极的文化鼓舞人。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5.中学班级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功能
多元的文化激发人。
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时代对中学生的要求和召唤。
由于个体的多样性和班级所处大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性,中学班级文化具有多元性。
这种多元化的班级文化让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小熔炉”,它融合着社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教育文化、小团体文化以及学生个体文化,可以说班级文化是兼容并包的。
在融合的基础上,中学班级文化还应当有也具有创新功能。
中学生个人本身就处于一个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时期,班级文化如果能够顺应时代和人的发展潮流,将必
然引导学生创新发展,不断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继承和融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新理论、新思想、新科学。
只有这样,21世纪的中学才有可能着力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班华,高谦民等.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翟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4]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5]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云南教育,2001,(16).
[6]蒋忠.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班主任,2003,(2).
[7]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8]梁喜梅.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管理功能[j].法制与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