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副溶血性弧菌讲解

副溶血性弧菌讲解


2、增菌
(1)定性检测
将制备好的 1:10 样品匀液于 36 ℃±1℃培养 8 h~18 h。
(2)定量检测
•用无菌吸管吸取 1:10 样品匀液 1 mL,注入含有 9 mL 3% 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制备 1:100 的样品匀液。
•另取 1 mL 无菌吸管,按之前操作程序,依次制备 10 倍系 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一支 1 mL 无菌吸 管。
MR:阳性 (红色)
左侧为阴性 对照
VP:阴性
五、抗原的特征
O抗原是耐热的菌体抗原,目前有O1~O13共 13种,可用于血清学鉴定。 K抗原是一种荚膜抗原,现有K1~K71,也用于 血清学鉴定。 中国大陆副溶血弧菌大部分是O3:K6。
六、检验实验
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采用国标法(GB/T 4789.7—2013 )
-
生 化
乳糖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

VP
+ -

ONPG
-
阳性:+ 阴性:-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 0%、 6%、8%和 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1 ℃培养 24 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
b.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 TCBS 上呈圆形、半透明、 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 糖的质感,直径 2 mm~3 mm。从培养箱取出 TCBS 平板后,应尽快(不超过 1 h)挑取菌落或标记要 挑取的菌落。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 基上的特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判定。
4.纯培养
在SS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长出1~2mm扁 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 粘稠状。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琼脂培养基呈圆形、 半透明、表而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 有类似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mm--3 mm 。
注:TCBS中文名: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转种 3%氯化钠三糖铁琼 脂斜面并穿刺底层,36 ℃±1 ℃培养 24 h观察结果。副 溶血性弧菌在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黄 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加深。
嗜盐性实验
6.确定鉴定
取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含 3%氯化钠的甘露醇试 验培养基、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MR-VP 培 养基,36 ℃±1 ℃培养 24 h~48 h 后观察结
注:显色培养基成分:特殊营养物质(75.0 g/L)、混合显色剂(2.3g/L)、琼 脂(15.0g/L)。显色培养基是一类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 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的新型培养基。
四、生化特性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淀粉和阿 拉伯胶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 糖、纤维二糖等。
•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 3 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 每个稀释度接种 3 支含 9 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 每管接种 1 mL。置 36℃±1℃恒温箱内,培养 8 h~18 h。
3.分离
a.对所有显示生长的增菌液,用接种环在距离液面 以下 1 cm 内沾取一环增菌液,于 TCBS 平板或弧 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一支试管划线一块 平板。于 36 ℃±1 ℃培养 18 h~24 h。
副 溶 血 性 弧 菌 检 验 程 序
1.样品制备 冷冻样品应在45℃以下不超过15min或在2-
5℃不超过18小时解冻。非冷冻而易腐蚀的样品 应尽可能及时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置710℃冰箱保存,在24h内检验。
鱼类和头足类动物取表面组织、肠或鳃.贝 类取全部内容物,包括贝肉和体液,甲壳类取整 个动物,或者动物的中心部分,包括肠和鳃。
VP试验方法
VP试验方法 : 取一种细菌的24h纯培养 物,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 37'C培养48~72h取出后在培养液中先加 VP试剂甲液0.6mL,再加乙液0.2mL,充 分混匀。静置在试管架上,15min后培养 液呈红色者为阳性,以“ ”表示;不变色
为阴性,以“—”表示。1h后可出现假阳 性。或者可以用等量的硫酸铜试剂于培养 液中混合,静置,强阳性者约5min后就可 产生粉红色反应。
副溶血弧性菌常导致肠胃不适,伴随食物中毒 等症状。表现为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发 烧等特征。少数重症者引起原发性败血症。
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现
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 沙丁鱼食物中毒,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 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
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 物中毒的70%~80%.1958年上海市防疫站也从 烤鸭所致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分离出此菌。以后 在我国、日本、印度、美国等许多国家均陆续 报道有本病的发生。
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g(或ml),加人3%氯 化钠碱性蛋白栋水225ml,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 以8000r/min取均质1min,或拍击式均质器拍击 2min,制备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如无均质器, 则将样品放人无菌乳钵中磨碎,然后放500mL的 灭菌容器内,加225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 并充分振荡。
果;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隔夜培养物进行 ONPG
试验。
可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 定系统。
ONPG试验
β -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简介

(1)β -半乳糖苷酶试验原理:有的细菌可产生β -半乳糖苷
酶,能分解邻-硝基酚-β -D-半乳糖苷(ONPG),而生成黄色的邻
-硝基酚,在很低浓度下也可检出。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目录
一、引起疾病症状(致病性、流行病学情况)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三、培养特性 四、生化特性 五、抗原特征 六、检验方法(举例阐述检验某一食品、商品中该菌的 详细操作过程)
一.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 菌食物中毒。
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副溶血 性弧菌。
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鱼、虾、蟹、贝类和海 藻等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
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 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
致病因子: 1、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肠毒素
2、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与TDH 相似。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a) 恒温培养箱:36 ℃±1 ℃; b) 冰箱:2 ℃~5 ℃、7 ℃~10 ℃; c) 恒温水浴箱:36 ℃±1 ℃; d) 均质器或无菌乳钵; e) 天平:感量 0.1 g; f) 无菌试管:18 mm×180 mm、15 mm×100 mm; g) 无菌吸管:1 mL(具 0.01 mL 刻度)、10 mL(具 0.1 mL 刻度)或 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h) 无菌锥形瓶:容量 250 mL、500 mL、1000 mL; i) 无菌培养皿:直径 90 mm; j)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k) 无菌手术剪、镊子。
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 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 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 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2、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 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 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 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1、需氧菌,需氧性很强,营养要求不高。 2、在含盐3~3.5%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无盐
条件下不能生长。 3、最适温度30~37℃,PH7.4~8.0。 4、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
抵抗力弱。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现浑浊,表面形 成菌膜,R型菌发生沉淀。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通常为隆起, 圆形,稍混浊,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 传代之后出现不圆整、粗糙型菌落,或灰 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菌落。
培养基和试剂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 、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 盐-蔗糖(TCBS)琼脂、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 脂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嗜盐性试验培养基、3 %氯化钠甘露醇试验培养基、3%氯化钠赖氨酸脱羧 酶试验培养基、3%氯化钠 MR-VP 培养基、3%氯 化钠溶液 、我妻氏血琼脂、 氧化酶试剂、 革兰氏 染色液 、ONPG 试剂、Voges-Proskauer(V-P) 试剂、 弧菌显色培养基、生化鉴定试剂盒。
从患者样品中分离的致病菌株在人或家兔红 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能产生β溶血。
海水中及海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不溶血,这个 现象称为“神奈川现象”。能在神奈川培养 基上产生β溶血者,称为神奈川实验阳性。
副 溶
Hale Waihona Puke 试验项目 革兰氏染色镜检氧化酶

动力

蔗糖

葡萄糖
结果 阴性,无芽孢
+ + +

甘露醇
+

分解葡萄糖产气

(2)试剂:0.75M ONPG溶液:取80mg溶于15ml蒸馏水中,在
加入缓冲液(6.9g NaH2P04溶于45ml蒸馏水中,用30% NaOH调整
pH为7.0,再加水至50ml)5ml,置4℃冰箱中保存。0NPG溶液为无
色,如出现黄色,则不应再用。

(3)方法:从培养基上取菌,于0.25ml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
触海产品的手应洗净擦干再接触其他食品。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