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

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

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

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

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

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

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 音译;2. 音译加注;3.直译;4. 直译加注5. 意译。

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 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 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 ordination ”。

“受戒”“ 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 ”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 ” “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 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则是在译者对小说内容做出整体考虑后得到的译文,摆脱了原文形式的限制却很好的保留了原文风格和整体意译也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

根据柰达“动态对等”理论,“功能对等”先于“形式对等”,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表达的意义内容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译文读者的感受被置于首位,关键是让他们能清楚了解原文信息内容的意图,所以必须尽可能消除异己文化的屏障。

所以外研社英译有其理论基础,这也是我更喜欢的版本。

“受戒”在字形上近似于“爱戒”,外研社版译文中“ love story ”与“ a monk”的和谐统一正好将这一特点体现出来。

原文1:庵,是因为有一个庵。

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

译文1a:As to the word an,that wa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there was a nunnery in the village ,which wasoriginally named Boddha ter it was wrongly called Biqi (Water Chestnut )Nunnery,and even those living within had called it that. (外研社版)译文1b:And it wasnamed“An” because there wasa nunnery,Bodhi Nunnery(“ An” is the equivalence of nunnery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However,peopleincluding monksof the nunnery mispronounced it as Biqi Nunnery (“ Biqi ” is the equivalence of water chestnut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 (杨译) 原文1 是在对文中一处地名“庵赵庄”名字由来做出解释,译文b 将“菩提庵”直译为“ Bodhi Nunnery ”并加注解说明在中文中“an”就是“ nunnery”的意思,这样有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小说。

而译文a将其译为“ BoddhaNunnery” “佛教庵”,并未加注解解释“ an”的意思,这样对于不懂中文和中国文化的读者其实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个“ nunnery”就要叫它“ an”呢?对于“荸荠庵”的翻译,两版译文都是采取了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

原文2: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译文2a:There were also fractions amongthe monks,and one must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them in order to join.(外研社版)译文2b:.However,there were factions among monks and it was not easy to be a monk because of the qualification,which shall be obtained through Guanxi (Guanxi literallymeans“connections ”or “relationships ”as it essentially boils down to exchanging flavors ). (杨译)“关系”算是重人情礼节的中国文化带来的特色词汇了,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关系”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利益交换,但是在原小说中主人公明子通过其舅舅去当和尚并未提及利益关系。

译文2b,对“关系”一词进行音译加注的处理,并通过增译“ it was not easy ”表现了“关系”的引申意义:当和尚并不容易。

但其狭义地将“关系” 的理解为利益交换并附加上了译者主观评价, 使其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未免有些偏颇。

译文2a直译为“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将其模糊化处理似乎更要恰当。

原文3:仁山,即明子的舅舅, 是当家的。

不叫“方丈”, 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

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

账簿共有三本。

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

译文3a:Renshan, whowas Mingzi’s uncle , managedthe temple.It was very reasonable that people also called him“manager” instead of “abbot” .He alone attended 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others.In his room on a desk lay an abacus and there volumes of account books.In one was recorded the accounts for money recEived for the Buddhist services , in the second the rent , and in the third the debts owedto the nunnery. (外研社版)译文3b:It was reasonable to call him “the monk in charge” instead of“the head monk” or“abbot”, because he did what the head should do , indeed.In his room , there was one counter with one abacus and three account books, namely, account book for recurrent expenditure andrevenue , account book forrent and account book for debt. 杨译)首先,这两段译文对“方丈”“主持”“当家的”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根据《佛光大辞典》做出的解释:“方丈,一丈四方之室。

又作方丈室、丈室。

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

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

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

”“ &squo;住持’之语义为&l squo;安住之、维持之’ 。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 方丈’ ,故‘ 方丈’ 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因此,这两个词语实际上都是对寺院领导者的尊称,与“当家的”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区分开来。

另一方面,英汉词义本身存在差异,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

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小,独立性较大。

英文中“abbot ”一词便可同时表达“方丈”“主持”之意,于是译文3a将“当家的”译为“ man age”,将“方丈”“住持”合译为“abbot ”。

译文3b.试图对等地将“方丈”“住持”的区别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选用了“ the head monk ”和“ abbot ”;两种表达。

而读者不难发现,这样处理同下文出现矛盾,既然“he did what thehead do ”那么为什么不叫他“the head mo nk”呢?而对“经帐”“租账”“债账”的处理,两译文都是在理解下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尽管直译意译的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正确再现了原文内容。

此外,“尚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全文都是以平实、口语化语言记录,运用了大量通俗语言及民谣,将淳实真挚的语言与地域淳朴的风俗结合以实现“至情”。

对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难题,要忠实于原文,完整准确翻译原文意思,再现原文文化内涵,又要实现原文和译文的风格对等。

原文4a.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