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 )日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
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
情。
教材学情
简 析
教材分析: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
言绝句,皆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它们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作者分
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
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
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
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
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
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1、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味,熟读成诵。
2、 生本共鸣,入境悟情;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教具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师 生 活 动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 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 重点指导: 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 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景色? 2、组织交流。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 例:“石径”(石头小路。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寒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设计意图 伴着优美的旋律和山林秋色的迷人画面,再辅以教师的动情导入,旨在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迫切想去感受“诗情画意”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新课标》
指出:“阅
读是个性
化行为。”
学生对阅
读内容必
然有自己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
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
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 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
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学生自读、互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处”。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
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
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 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
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
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
林,他停下车来就是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枫林!
重点指导: “坐”(因为)。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
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
“晚”。
的独特感
受、体验、
理解。本环
节引导学
生用多种
方式交流
阅读感受,
目的是让
学生之间
平等友好
地对话,在
交流中互
相启发、互
相补充、互
相促进,提
高他们的
语文综合
素质。
教材不是
终点。本环
节的设计
在语文学
科与艺术
学科、课文
与生活之
间架起了
桥梁,引导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师
生配合读等。
⑥配乐齐读。
(四)、配乐背诵,积累内化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
约,秋意绵绵啊,当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
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三、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旁题上这首诗,为画增添一份
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
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
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2、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火红的秋天,生机勃勃的秋天,
是否秋天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一样的呢?我不防再来看一首描写
秋天的古诗。(课件出示诗)
(1)、请读一读这首诗。
(2)、读出感觉了吗?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可能
学生走出
“书本语
文”,回归
“生活语
文”。
同样的秋
色,别样的
情怀;同样
的秋景,不
同的心境。
这就是为
什么中国
古典诗词
能借助一
个个简单
常见的景
物抒发如
此丰厚的
情感底蕴
的原因所
在。鲜明的
导语为探
寻《枫桥夜
泊》意象背
后的文化
意韵做了
情感上的
铺垫
引导学生
明白:心情
不同,就算
看到同样
的景物也
会有产生
不同的感
情,而这景
体会到:孤单、凄清、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请读读诗
句。其他同学再来交流交流你的感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再
读诗。) (3)、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事情困扰着作者,使他夜不能眠?(出外旅行,想念家人。)请心中想着家人,读一读这首诗。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科举落榜)你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吗,请你表达出来。或许还有很多原因引发诗人的愁绪,就让我们帮他抒发出来吧!齐读整首诗。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2)、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 (3)、难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景把这情表达出来。请再读这两首诗,好好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6、小结 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
融入景物
中,情景交
融。)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图,课后请同学
们再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章,去更多的了解秋天。
(简短的一句话,不仅总结的课堂,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天的所见、所
闻、所感。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
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
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
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
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
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板
书
设
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远上寒山石径斜, 月落乌啼/霜满天,
近景
白云深处有人家。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停车坐爱枫林晚,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远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