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10-08T14:07:09.70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章爱先
[导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
章爱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白求恩军医学院
【摘要】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必须不断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教学中坚持“一个核心”、实现“两个转变”、搞好“三个贴近”。
【关键词】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4-0042-02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在军队院校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院校思想政治建设“保方向、出人才”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因此,不断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切实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
一坚持“一个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
体现在教学理念中就是要以学员为本,即把学员作为教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员为中心,关心学员,尊重学员,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这里需要厘清两个问题:
1.从理论层面上看,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什么样的学员为本
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科理论上是否科学严谨,也影响到学员积极性的发挥。
第一,应以全面发展的而非现实起点的学员为本。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但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只关注学员的现实起点,要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不仅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还要全面开发智力因素;不仅要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还要提高学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确保为部队输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献身使命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第二,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自我实现的而非经济人的学员为本。
要把学员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人,不能把他们物化为工具或放在与教员完全对立的位置,必须着眼于唤醒、激发学员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员的自我教育能力。
2.从操作层面上讲,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如何做到以学员为本
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主要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窠臼,从学员实际需求出发,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精”和“管用”为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式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型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这里必须注意: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入其耳、入其脑、入其心,把学员的思想“拉回课堂”;同时,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必须端正,不能单纯为了迎合某些学员,把课堂变成娱乐室。
二实现“两个转变”
反思政治理论课教学,尽管这些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如果用科学发展观这把标尺衡量,还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
比如:以书为本有余,以人为本不足;知识传授有余,能力培养不足;课堂灌输有余,启发自觉不足;教员讲得有余,学员学得不足。
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查找问题,改进不足,实现“两个转变”。
1.实现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专业课程,也不是专业基础课程。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囿于知识性教学目标,从理论推导理论,容易陷入严密的逻辑论证,违背了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教书育人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照现行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看,依然存在着片面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的倾向和弊端,偏重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有限。
从现行的有些教材看,偏重理论体系,要么大而全,面面俱到;要么抽象说教多,联系学员实际少,可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不强。
从授课情况看,仍然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大道理多,知识含金量少;原则观点多,解决实际问题少。
基于这种考虑,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努力实现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从教学具体层面讲,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员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传授知识中侧重于方法、技能,发展学员的智力和能力。
改变统一教学模式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要求学员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员个性的新观念;改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实践教学,增强学员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
2.实现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教员和学员“双主体”的互动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员怎么教,教员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课堂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都由教员掌握和支配,忽视了学员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
长此以往,学员成了被动的接受机器,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形成了“教员讲条条,学员记条条,复习背条条,考完弃条条”的状况。
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中必须具备强烈的角色意识,确立教员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导演角色与学员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主角的理念。
俯下身子倾听、了解学员对政治课的要求、期望、建议,挖掘学员的自身学习潜能,努力探索学员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比如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员和学员共同探讨问题,鼓励他们质疑和提问,努力使学员形成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生互动得到问题的答案和老师平铺直叙地告诉学员答案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会让学员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自身思考经过与最终答案的异同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学员的主体自觉,激发了学员自主性学习的热情。
三搞好“三个贴近”
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贴近”。
1.贴近时代要求
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果教员所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内容陈旧落后,学员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材要与时俱进,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紧密结合变化发展的实践需要,不断更新、补充和丰富其内容,体现时代需要和时代特点。
但是每年都对教材进行修订出版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员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要
及时融进时代精神和新的理论观点,关注理论和实践的新动向,及时反映学员关心的国内、国际重要时事和变化。
当然,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关键在教员。
教员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不断引进和融汇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活力和兴趣,让学员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以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贴近社会生活
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员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于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因此,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政治理论课离开了现实,离开了生活,采用教条的内容、僵化的方式,其效果是微弱的;只有贴近社会实际的政治理论课,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政治理论课在内容讲解上应当以学员所处的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把政治理论课与生活实际科学地、有机地联系起来,避免“空对空”的说教。
要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对学员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回避、不退缩、不堵塞,鼓励学员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要引导学员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员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员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3.贴近学员实际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这为我们指明了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路,即课程要为学员的成长、成人、成才服务,将大道理与学员的实际相联系,突出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
一要贴近学员的认知兴趣,丰富授课内容的兴趣点。
从学员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员在体系中把握知识。
二要贴近学员所学专业,用生动活泼的实际案例阐发理论在应用学科中的指导地位。
把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不仅能拓宽学员学习的知识面,发掘学员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指导价值也会得到彰显。
三要贴近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借助科学理论因势利导。
要了解探究学员关心、关注、困惑的现实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案例,充实到讲义中,一方面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帮助学员正确分析、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