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冠心病与焦虑症 张丽波1 胡勇2 丰庆春1 1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长沙:410007)
2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07)
摘要 冠心病与焦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冠心病患者中焦虑症的发病率较高,焦虑
症是冠心病发展与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对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干预治疗有积极意义。中医学对冠心病伴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疗此类患者存在副作用少的优势,小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对改善焦虑症状及冠心病预后有效,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研究证实。
关键词 冠心病;焦虑症;病因病机;治疗;综述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焦虑症是一组以焦虑症状包括情绪症状(紧张不安、恐惧、害怕)和躯体症状(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为主要临床相的情绪障碍,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焦虑症越来越广泛深刻地被人们所认识,心身医学的观点表明:一定的心理、情绪活动与一定的躯体生理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强烈持久的不良情绪可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从而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1]。冠心病是目前较公认的心身疾病之一,其与焦虑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就冠心病伴发焦虑现状、临床表现、西医发病机制与中医病因病机及中西治疗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410007) 通讯作者:张丽波E-mail:zhanglb_727@Yeah.net 作者简介:张丽波,主任医师,教授,双学士,硕士生导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长期从事心血管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特别是心血管疾病伴心理障碍的研究。 2
1.冠心病伴发焦虑症现状 1.1 流行病学情况 国内尚无大样本冠心病并焦虑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赵波等[2]的一项关于126例冠心病患者调查显示,焦虑障碍发病率为51.6%,刘正跃等[3]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57例,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其中180例患者SAS得分>50分,占冠心病患者总数的70%,提示冠心病中合并焦虑障碍的高发病率。国外有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焦虑症的发病率为4.1%—6.6%,而冠心病人群中,焦虑症的发病率约为40-70%[4],由此可见,冠心病与焦虑症之间有密切关系。Kawachi等[5]对42~77岁的33 999名美国健康职业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基线调查时无心血管病),采用Crown-Crisp指数测定焦虑程度,随访时间2年,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组和最低组相比,前者的致死性冠心病死亡率以及猝死发生率均高于后者。陈彦霞[6]调查的64例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及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62.5% 和37.5%,均高于普通人群,说明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情绪。 1.2 临床表现 新近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疾病(包括焦虑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致上可分为三种情况[7]:(1)心脏病患者继发心理障碍 ;(2)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病之前存在,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3)患者陈述和体验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但反复检查没有发现心血管病变的证据,却符合某些精神医学诊断标准,这是心理障碍“躯体化”的表现。上述两者的关系的阐述,一方面为冠心病和焦虑症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另一方面,对于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认识并了解焦虑症“躯体化”表现,可以减少冠心病的误诊及冠心病伴发焦虑症的漏诊。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慌、气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症状,焦虑症患者常常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冠心病患者伴随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又加强了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焦虑的感觉,表现为冷汗、恶心、头晕、气短、失眠、胸部紧缩感等。 3
2.冠心病与焦虑症西医相互影响机制 冠心病与焦虑症相互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机制如下:冯学泉等[8]认为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和apoE基因多态性相关,apoE等位基因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Bankier等[9]发现合并焦虑症的冠心病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未患心理障碍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而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物,与冠脉损伤和冠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0],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1]。由此推断,焦虑症可能通过升高C反应蛋白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焦虑情绪可
激活与焦虑相关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儿茶酚胺过量分泌,脂类代谢紊乱,促凝物质和血管紧张素II的释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从而加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12-13];李庆民等[14]通过对7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的观察,发现冠心病合并焦虑障碍患者血浆神经肽Y,NE,DA,5-HT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提示上述物质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并焦虑障碍患者病理生理过程;戚厚兴等[15]研究表明,冠心病伴焦虑情绪患者的焦虑程度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而单核细胞在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增加并迁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而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后者逐渐演化为纤维斑块而加重冠心病发展;Geiser等[16]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症,可激活凝血系统及纤溶酶抑制剂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研究显示[17],患者的焦虑程度越高,血小板活性越强,因此认为焦虑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学者强调杏仁核和下丘脑等“情绪中枢”和焦虑症的联系,根据边缘系统和新皮质中苯二氮卓受体的发现,提出焦虑症的“中枢说”[18],亦有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DA、NE、5-HT等神经递质来调节心率变异性(HRV),
HRV降低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使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9];Sirois等[20]根据ß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有效改善焦虑患者的躯体症状、缓解焦虑而支持焦虑症的“周围说”;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由于过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21];基于“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习惯性行为,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间的条件性联系使条件刺激泛化,从而形成广泛焦虑[22]。目前冠心病与焦虑症互相影响机制方面虽无统一认识,但可能通过上述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冠心病伴发焦虑症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4
冠心病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相类似,心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心病先心痛”,《灵枢·五邪》篇有“邪在心,则病先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描述详细描述其临床表现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之名,立专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进行了论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关于“心痛”、“胸痹”的病因、病机,古人也早有描述,《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涩则心痛”。均指出阴寒内盛,胸阳闭阻,阴占阳位,则心脉凝泣不通,是造成心痛的主要病机。此外,年老体衰,先天不足,房劳过度,久而及肾,肾气渐衰,而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人体五脏六腑有温煦生化作用,肾阴有滋润柔养作用。肾阳虚,脾阳、心阳随之虚,肾阴亏虚,则肝阴、心阴随之虚,心脉失去濡养,则气血运行不畅。病程进一步发展,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痰阻、血瘀、气滞、寒凝,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为心痛。《病因脉治·胸痛论》曰:“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或怫郁气逆„,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提出痰凝、气滞、血瘀都可致心痛。吴荣等[23]总结前人对冠心病中医病机特点,概括为寒邪论、火热论、正气不足论、气滞论、痰浊论、血瘀论、络病论、脏腑论。总之,心痛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 以阳气虚弱为本,气滞、寒凝、痰浊、瘀血阻络为标。 中医学中无“焦虑症”病名,从临床表现上看,与中医学中“郁病”、“心悸”、“不寐”、“脏躁”相类似,属情志病范畴。《内经》中提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气机失调在本病中的重要地位。如郁病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气郁日久,则可引起血瘀、化火、痰结、食滞、湿停等实证,日久由实转虚,出现脏腑亏虚的不同病变[24]。可见两者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气滞、血瘀、痰凝。且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气为血之帅,气滞必致血瘀;血为气之母,血瘀亦可致气滞;气能生津、行津,气滞可致津停痰生;津能生气亦能载气,故痰凝必致气滞。 郁病作为情志病,与脏腑关系亦密切,如《素问·宝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 5
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举痛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一方面,七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七情过激致病,说明五脏精气阴阳功能失常。反过来,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然七情过激伤人,首先作用于心神,故《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久病忧思不解,累及脾胃,脾失健运;而情志病初起以气机郁滞为主,气机郁滞,首责于肝。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伤及心肝脾三脏。另一方面,情志为病,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形。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在情志活动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情志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症状。因此焦虑症与冠心病的关系在中医学上概括为: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引发五脏病变,若五脏病变,根据其所主情志,也会引起情志上的疾病[25]。 4.冠心病伴焦虑症西医治疗进展 目前有研究表明对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干预治疗有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26],对患有焦虑症的冠心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听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27],听音乐可以明显改善焦虑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氧运动和心脏康复治疗可以减轻焦虑症状并改善心血管症状,虽然焦虑可能导致该疗法的依从性降低,但医生和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客服障碍,提高依从性,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对运动的耐受能力而定。对冠心病伴发焦虑症的患者在进行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目前抗焦虑治疗的药物有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氮杂螺环癸烷酮抗焦虑药丁螺环酮,氮哌酮衍生物类坦度螺酮,中枢神经递质抑制药罗拉西泮、赛乐特,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及四环类药物马普替林,SSRIs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非SSRIs类文法拉辛。但在治疗冠心病伴发焦虑症患者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抗焦虑药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如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存在心脏毒性,不主张用于此类患者。一些SSRIs类药物(氟西汀)对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