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5例疗效观察与康复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5例疗效观察与康复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5例疗效观察与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09-07-17T09:51:11.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4期供稿作者:宋红霞(山东省济宁肿瘤医院山东济宁 27212 [导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124-02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
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65例,观察组6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医治疗等方法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能有效地稳定和改善生命体征,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在脑梗塞的治疗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满意。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疗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早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及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因病致死、致残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及因病致贫、贫者不计其数。

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65例,取得了满意郊效,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125例患者均为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病程最短的一小时,最长的一周;上述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并经头颅CT和MRI证实,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人,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昏迷者。

1.2 我们采取随机分组,平行观察的方法,把125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按常规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平衡,控制感染,抗凝及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消除自由基,溶栓、降血脂及脑细胞的保护以及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等。

2.2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梗塞I号方治疗。

2.3 中药梗塞I号方剂组成:黄芪15g、丹参15g、牛膝15g、钩藤15g、江花6g、川芎10g、地龙6g、僵蚕10g、水蛭6g、桃仁10g、葛根20g、赤芍10g、莪术10g、杜仲10g、桂枝6g;辨证加减头痛眩晕者(高血压)加石决明、夏枯草,头昏眼花者(血压偏低)加江参、菟丝子;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手足浮肿者益母草、海桐皮;阴虚内热者加玄参生地;血脂偏高者加何首乌、山楂。

2.4 中药服法每日一剂,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均经统计学处理和检验。

3 疗效标准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恢复正常,能生活自理或正常工作。

显著进步;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语言明显恢复,肌力IV级以上,能部分生活自理。

进步:语言功能有一定的恢复,肌力Ⅲ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

无变化: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

恶化:症状加重或死。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之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脑卒中的60-80%。

通常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溶栓治疗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缺氧、消除自由基,扩容扩血管、抗凝及抗血板聚集、脑细胞代谢活化剂以及病因治疗,中医中药和血液稀释疗法的应用等……。

总之治疗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其病机主要为瘀痰之邪阻于经络,气不能行,血不能通,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药物治疗具有明显地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防止血小权聚集和释放以及去汗、溶栓、降血脂的作用。

方中地龙、水蛭、丹参、莪术、江蚕有破瘀散结、活血通络之品,指在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以使瘀阻(血栓)消除,使血流通畅等作用;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桃仁杜仲、钩藤有活血祛瘀,行气通径,祛风止痛、补肝肾、强筋骨、消热凉血、平肝、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熄风之功能;葛根、桂枝有发汗解肌,解热生津、温经通阳之功效;黄芪有利尿消肿,补起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2]。

诸药合用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熄风通络,破瘀散结,益气补元,健脾养血,强筋健骨,活血通脉之作用,故而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6 康复护理体会对脑梗死(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结果在瘫痪肢体的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 6.1 心理康复患病后,情绪的变化是一种主要的心理表现形式,在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它既能调节大脑功能维持肌体的正常运转,而且具有较强的顺应性和很大的破坏性,极易造成机体运转功能紊乱与失调,损害健康。

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缩短护患距离,增进护患关系,做好耐心细致的开导工作并对其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使患者能够长期保持情绪安定,心理稳定,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6.2 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正确的床上体位,对于避免患者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关节僵硬)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被动的床上患肢姿势摆放和定时变换体位等护理,就成为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

如患者无昏迷,数天内即可在床上主动训练。

若昏迷时间较长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应坚持维持床上被动的关节活动,以防关节僵硬,此时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不厌其烦地精心护理。

6.3脑梗死偏瘫的步行功能锻炼偏瘫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因此,患者步行康复锻炼是恢复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对病重和长期卧床的患者,步行前要让其认识到功能锻炼的艰难性,尽量避免其精神紧张不敢行走。

另外还要使患者对瘫痪者有所认识,以防止因紧张而步行时跌倒。

6.4 平衡训练
取坐位双腿下垂于床边,然后下地坐椅子,直至步行训练。

步骤如下:a、站立练习:可分为助手辅助站立,扶杖站立,坐椅站立;站立时身体左右转动,左右弯曲和前后侧斜练习。

b、迈步练习:重度偏瘫患者由助手协助步行,我们多采用在瘫痪下肢的脚上栓一根绳子,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往上提拉绳子予以协助。

此法患者极易接受,好似自己真的会走一样而由衷的高兴;中度偏瘫患者可进行床边和扶墙训练;轻度偏瘫的患者可扶手训练。

切记协助者不能用力牵拉患侧上肢,因其恢复一般较下肢晚且困难,亦可造成上肢肌肉的拉伤而给予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6.5 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的失语有多种类型,都会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造成级大压力及不良影响,有时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重建语言功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的方法是:早期训练反复示范,语言功能训练越早越好,首先采用一切所能利用的方式与患者建立感情,利用图片、单词、手势和视觉信号表示感情及表达要求等,或配合1-2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尽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切忌因几次的失败而放弃训练。

努力使病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交往产生持久的愿望和兴趣,了解失语的类型分别对待: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语言障碍的护理,语言训练通常需要时间。

家庭成员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因此,许多后续工作要由家属承担,要动员其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多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为患者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他能够多听、多说,才能使说话能力尽快恢复。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肢体锻炼和语言训练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华中医药杂志》1986年02期.
[2] 凌一揆,严正华,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17-2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