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精美课件
积 累:
《论语》中还有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 ___子__曰__:___“__温__故__而___知__新__,_可__以__为__师___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子__曰__:___“__学__而__不___思__则__罔__,_思__而__不___学__则__殆__。___”_____________ ___子__曰__:___“__学__而__时___习__之__,_不__亦__说__乎___?_”___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会写
chǐ
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之
【敏】 【好】 【耻】 【下问】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喜好。 聪敏。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以……为耻。
6.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 心情与 行为赋 予鸟和 鱼,具 体可感 ,表达 诗人喜 悦的心 情
25 古人谈读书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 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 对读书的看法。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 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知(zhì)】 【识】 【厌】 【诲】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同“智”,智慧。 满足。 教诲。 记住。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我会写
耻诲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 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课堂小结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 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今后的读 书和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说明 金庸的 作品思 想意蕴 丰富, 形象地 展示了 不同地 域各具 特色的 文化风 貌。 2.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 事件为 例,旨 在证明 金庸对 佛家文 化研究 之深。 3. 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魂点,说 服力强 ,也加 深了读 者对金 庸作品 思想的 理解。 4.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 然后从 多个维 度分别 进行阐 述,论 证结构 清晰。 5.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 是富有 变化的 ,体现 了金庸 对文化 的批判 意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 不倦怠。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有于我哉。”
读解: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 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 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示例: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 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 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试意,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步不明白,可 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混弄过去。当 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得给我讲 了一遍,这下我弄明了这道题的全过程。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 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 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学习目标
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 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