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
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腰椎牵引治疗,治
疗组患者应用中医正骨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
疗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中医正骨有利于腰椎滑脱症状的缓解,病愈
后坚持功能锻炼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中医正骨 腰椎滑脱 按揉分筋法
各种过度机械应力是引起腰椎滑脱的主要原因,腰椎滑脱的诱因包
括搬运重物、外伤、磨损及撕裂等,常发生于50岁以上者,是因为
腰椎各种结构老化并使得机构发生异常[1],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宝
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正骨方法已经得到发扬光大,合理使
用正骨手法可以解决很多临床问题,本文介绍我院应用中医正骨手
法治疗腰椎滑脱,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在
36~65岁之间,平均(48.8±5.2)岁,l4滑脱12例,l5滑脱23例;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34~62岁之间,平均(49.6±
5.5)岁,l4滑脱14例,l5滑脱21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仰卧位,胸带固定于两侧腋下,骨盆固定与髂嵴上
缘,捆绑松紧适中,牵引重量为体重的50%,每次30min,牵引时在患
者的膝关节下放置三角支架,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60°。治疗组
患者加用中医正骨治疗,松筋整复,患者取俯卧位,自背部至腰骶部
垂骶棘纤维方向及腰椎小关节,用双拇指按压,弹拨2~5次,松解腰
背部肌肉;斜扳法:患者取侧卧位,下边肢体自然垂直,上边肢体尽
量自然屈曲,面对患者站立[12],两肘分别按压患者肩前部及臀部,
上下扳动,腰部被动扭曲,用力时可听到咔咔声响;整复脊柱:患者
俯卧位,双手置于患者腰椎左右,交叉用力推压,腰部左右滚动,松
动腰椎小关节,用手掌根自上而下推腰椎棘3~5遍;牵拉抖动法:患
者俯卧在床上,双手扶住床头,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双踝部,用力向
后,上方牵拉,在牵拉基础上用较大力量抖动。每天1次,连续治疗
2~3周,本病在治愈后要加强功能锻炼,开始为仰卧呈现屈髋屈膝
抱膝体位锻炼,动作要轻柔,每天锻炼2~3次,坚持6~12个月。随
访3~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入选标准
腰痛及腰骶部神经压迫症状,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
排除其他腰椎疾病。
1.4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椎体序列明显好转,能恢复到腰椎受损前体力;有
效:症状显著减轻,椎体滑脱程度较前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减
轻,椎体滑脱程度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
差(x-±s)表示,使用c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
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椎体滑脱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椎体向前移位,脊柱内外失衡失调时脊
柱疾患的发病基础,椎体移位会继发关节突关节面错位,改变了关
节突关节、椎间韧带的张力,在此基础上椎体更容易产生退行性变。
椎体滑脱导致椎体间错位,椎管和椎间孔有效容积变小[3],挤压血
管、神经出现腰腿疼症状,上述病理改变致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到
刺激,相应的椎间孔及椎管管径变小,破坏了脊柱的内在平衡,也引
起外在平衡的相应变化,产生一系列症状。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的原
理是根据滑脱的不同方向,施以反复用力使之复位,纠正椎体错位
[4],解除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症状,在正骨的同时配合中药可解
除肌肉痉挛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功能,促进局部水
肿或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在进行正骨复位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准
确判断病理性棘突偏歪的移动方向是治愈该病的前提,恢复滑脱腰
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使脊柱重建恢复内外平衡是治愈本病的关
键。本病在治愈后要强化锻炼,加强脊柱的内外平衡,巩固疗效预防
该病复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2004:201.
[2] 方军.手法治疗腰椎滑脱78例l隘床体会[j].中医正
骨,2006,8(8):55~56.
[3] 陈建明,肖茂明,王元山,等.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
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1031.
[4] 洪天禄,唐天驷,董天华.节段性不稳在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
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06,7(16):412.
【收稿日期】 2012-03-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