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防治

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防治

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防治
[摘 要]:沙漠化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
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
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
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
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内蒙古地区
近 50 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 18.5万km2,其
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
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
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沙漠化
1、引言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
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内蒙古的沙漠化(沙质
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根据内蒙古自然环
境背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近 20 年沙
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沙漠化的概念总结为:沙漠化是在
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
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内蒙
古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
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
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
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
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
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
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2、内蒙古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
早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明确地指出“荒漠化是指土地滋
生生物潜力的消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
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
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
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20世纪 50 年代后期
到 70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 1 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过大范围
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从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 的速
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 350000km2,
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 3 个地区:①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
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40.5%,特别是草原农垦区,如内
蒙古乌盟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 50 年代末期占农
田面积的 3%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13%,80 年代后期的 25%;
②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 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
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积的 20%,增加到 70 年代中
期的53%,80 年代后期的 77.6%;③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
游地区,占 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
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占该地区面积的 5% 增加到 70 年代
中期的 22%,80 年代后期的 36%。
3、 内蒙古地区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内蒙古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
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
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
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
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
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
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
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
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
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
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
境相对稳定。但自 18 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
内蒙古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
4、 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由于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是在脆弱的生态条件下人类不合理
经济活动所导致土地严重丧失生产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的可变性较大,因而在治理工作中只有把成因过程、发展
趋势的监测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才能预测其变化规律,从而达
到预防和治理的目的。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
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
利用。根据内蒙古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
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
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
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
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
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
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
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
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
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
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
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
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
持续利用的目的的。
5、 结论
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
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内蒙古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
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
经济损失。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全国不同地带的沙漠化防治提供
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
参考文献:
[1]、朱震达,王涛.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潜力、现状、发展趋势
与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中
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p198~
202.
[2]、朱震达,王涛.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年来中国土
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j].地理学报,1990,45(4):p430~440
[3]、朱震达,刘恕.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89,p27~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