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优生培养的策略

浅谈优生培养的策略

浅谈优生培养的策略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2013年11月,喜讯频传:我校欧阳扬同学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中勇夺金
牌,并提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作为江西唯一代表进入国家集训队;郭晨同学在第30届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铜牌,这是赣州市历史上第一块物理奖牌;在全国高中学生物
理联赛中,我校获江西赛区团体二等奖。
一直以来,学校都认为,重点中学教育既要注重对优生的培养,“面向全体”“因
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要注重对特优生的培养,为高校输送高素质优秀人
才,特优生在促进学风、校风建设以及提升学校知名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
该如何进行优生的培养呢?下面谈一谈我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
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种现
象在我们人类当中也存在,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25位诺
贝尔获奖者,便是一个“共生效应”的杰出典型。根据这一原理,在优生培养上应培养
造就一个优生群体,形成优生优培的良好氛围,形成群英荟萃的精英班或实验班,形成
比学赶超、群雄逐鹿的氛围。实践证明,“单苗培植”,拼命抓某个学生的方法难以奏
效,“水涨船高”,在大面积的“高产田”里方能培植出好苗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
从来不锁定某个或某几个尖子生而是努力培养并造就一个尖子生群体,因此形成了班级
良好的学习氛围,效果也在每次统考中逐一体现。
二、平时的谈话中渗透“自信,智慧,沉稳”的力量,引导学生自信沉稳智慧的通
过高考。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
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在
平时的教学中找优生谈话,不断给优生积极的暗示,挖掘优生的内在潜力,调动优生的
非智力因素,以培养优生足够的自信。
领袖的第一个共性是沉稳,一个人如果沉稳,他给人的感觉一定是比较缜密、谨缜、
专业、完美。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经历一些风浪。遇到危机,是镇定应对、反败为胜,
还是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取决于是否拥有沉稳的心态。因此我们师生在平常的教学与
交流中都特别重视这一点,并相互提醒。
智慧既是西方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东方人的人生理想。这里所说的智慧含为人处事
的智慧,学习的智慧,遇事灵活处理的智慧。优生都很聪明,父母亲也都很优秀,所以
我们鼓励学生多与父母交流,在校定期组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
提高与丰富他们的智慧。
三、创设适当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给他一
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讨论;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
去创造;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
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
发展。”?这是我校在培养优生方面提倡的“十个给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遵循当
今先进的学习能力学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是通过学
生的主观努力,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绩,从而取得成就感,进而培养起学科兴趣。成
就感越大,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越强,这是优生成长的规律。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还学
生主体地位,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重
视优生的培养,每次统考后我们会定期召开分析会,提出下一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班
级的统筹安排,会后每科任老师将本学科下一阶段的安排张贴到班上以便于学生安排复
习进程。任课老师在培养优生方面,首先明白该科目对该优生是优势还是劣势科目。若
总分比较好,该科目又是学生的强项,我们就进一步发挥学生在这一学科的优势,给该
同学以更大的信心,进一步鼓励他在这一学科冒尖,提高他这一门学科对总分的贡献,
若总分比较好但这一学科相对来说比较弱,我们就从思想上让该生感受到该学科的重要
性,不要有畏难情绪。总之,因材施教,要单独布置作业,单独制卷考查,要注意检测、
反馈,要有鼓励的评语且持之以恒,三年如一日,要增加得分点,不该错的题不能错,
该得的分一分也不能丢。多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启迪思维,多做心理、应试能力的辅导。
四.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
??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
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其次。要培养优生抗挫进取能力老师要有意识的提供机会,创造情
境,使优生感受挫折,培养优生抗挫能力。要给优生创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
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如,有的优生对体育竞技活动不突出,让他参
与,感受失败,有的优生可以让他做些奥赛的题目,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
对待失败,教师也要创设难易适度的情境,让优生在感受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
们知道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
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深刻含义。“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
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机制;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
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五.多关注特优生的薄弱学科。
在学习方面,多数特优生几乎都有自己的薄弱学科,男同学通常是英语或语文,女
同学通常是数学,或物理、或化学等等。以前我们有种误区就是认为学生的“拐腿学科”
几乎是不能扭转的,但经过实际操作我们认为“治拐”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至少是完全
值得去努力尝试的。我们要让他们认识真正特优生或者是优秀学生在各个科目上应有的
学习水平和方法,勉励和指导他们注意均衡发展,取得了效果。
要变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或至少不拖后腿,关键是转变他们对学科认识的思想,使
学生认识到这科重要,而且提高这个弱科对他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可以多和
老师交流并从中得到指导。只要思想问题解决了,这一门课的学习问题例如习惯甚至兴
趣等往往也就会得到解决。当然也不能只关注薄弱学科而忽视优势学科,这方面的教训
更为惨痛,原则是保住优势提升弱势。
六.引导优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表现在思维品质(即深刻,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批判性)
的协调,和谐发展上。为了培养优生的思维能力,我校成立了数学物理两个竞赛小组,
鼓励优生同时参加数学物理竞赛。
????1.?数学物理竞赛教育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发展。
竞赛本身是一种高强度的心理素质实践。数学物理竞赛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心。
通过竞赛教育的开展,学生思维水平在不同个体身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自我评价也随着
思维水平的提高而激发提高信心。在参加竞赛过程中与其他选手的竞争会在自信和自尊
的驱使下激发兴趣。
其次,数学物理竞赛活动的开展,对锻炼学生心理力度有较大作用,竞赛教育中,通过
思维灵活性的训练,思维品质得到加强与提高,从而反馈心理素质逐步在调整中发展。所
以我们认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竞赛教育的第一产物。
2.?竞赛适应人的思维品质的训练。
首先,竞赛是灵活,敏捷的思维体操。竞赛是一种需要思维灵活与敏捷程度更高的数
学问题,它能够打破原有狭隘的经验造成的定势,能够培养学生适应新学科分支学习所需
的更具一般性的好的特殊思维定势的能力,所以它被人们称为”思维体操”。
其次,思维的深刻性在于训练过程中的发现。对于知识型或解题善于生搬硬套的同学,
让其接触竞赛及其有关的奇异的技巧,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震动。尤其对于解决问题过程
中显现技巧使人愉悦的解法,会更熏陶他们精练解法的思维水平,挖掘题目的内涵,训练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竞赛教育的第二产物。
第三,思维的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动态思维中培养。事实证明,凝练解题策略对呆板
的解题定势有强烈的分裂和重组功能,可以将冗繁的解法凝练成精简的解法,有些令人一
筹莫展的数学物理试题,三言二语便可释然。特别是竞赛数学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
法,在这一方面尤显清楚。
????总之,优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根据“优生”
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使学生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
意志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
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