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 刘友娴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对教师来说,布置作业就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获得信息反馈、指导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来说,完成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优化化学作业,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现在初中生的化学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忽视的环节,多数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深。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造成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在布置与处理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步入”题海”,其结果增加了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厌学。在新一轮的”减负”活动中,教研室建议,教师要精选课堂训练及作业,保证训练与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要适当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用;作业形式要多样,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训练、社会实践等。 基于此,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这一课题,旨在从最基本的作业入手,认真研究学精品文章 生的作业规律,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化学作业“高耗低效”现象,提高作业质量,实现“减负提质”。 优化作业包括作业布置的量、布置的内容、布置方式、批改的方式、批改的频率、批语的表达等进行研究。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是不是有效教学,其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我们所强调的教学有效性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其他的主要原因。 二、课题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理论素养和某些能力还有所欠缺的。 2、学生参差不齐,很难科学地界定作业布置的量、布置的内容是否适合每个学生。这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3、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比较年轻,工作经验不够。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等方面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学生作业的数量、时间、评价、作业效果。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文章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在具体理论研究的指导下,研究作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实验法。课题组成员即按照课题研究目标,有计划地创设条件,设置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以主动引起或改变某些客观对象,从而分析研究,主动揭示其因果关系。 4、行动研究法。运用具体的思路方法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和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追踪调查分析,了解作业的方式、效果,便于针对性研究。 (二)、研究主要思路: 1、本课题研究主题及主要目的。(1)、通过对初中化学作业内容的研究,加强作业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开发,促使作业贴近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所学知识的价值。 (2)、通过对初中化学作业形式的研究,减轻学生学习上过重的负担,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 (3)、通过对初中化学作业评价的研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就感,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发挥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4)、通过研究,为学校的化学教学、优化化学作业探索有效的精品文章 方法和途径。 2、本课题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工作: 本课题计划从作业的形式、内容、评价等几方面入手研究,并采用以下三中具体措施开展研究工作。 其 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化学情况。了解学生对化学的喜欢程度、化学作业的难度、作业量等,为帮助教师改进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讲评以及反馈等问题时提供依据。 其 二、进行个案分析。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待化学作业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其 三、控制习题的难度,习题难度要分层,体现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相似情景的习题、归纳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重点在对题目的表征,以促进学生对题目的评价和反思。加强学法的指导,即策略性知识的指导。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的优化设计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的优化设计 摘要。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要做到精心选题,要理解教材,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选择生活化的练习;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最后还要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精品文章 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改如火如荼,创新的化学教育思想,前瞻性的化学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在引领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了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作业的设计要开放而有活力,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要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重视学生化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要突出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精心设计练习题即精心选题。所谓精心选题,就是在大量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教师要选择具有时代特色、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是不分题目的特点、时代性,一股脑地搬到课堂上来。因此精心选题,科学地选编作业题,要注意三点。 一、精心选题 1.要理解教材 只有理解了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及其重点和难点,做到彻底掌握,融会贯通,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题目是基础题,哪些题目是拓展题,哪些题是探究题。还有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针精品文章 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恰当地把握练习的难易度,使得练习更加有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时,我选择了这样一组练习: (1)宏观上怎样认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上怎样解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分子有没有变化)。 (3)结合宏观与微观认识,如何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定量认识化学反应。 围绕这些问题,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元素、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综合起来考虑。 2.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因此在选题时还应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使学生犹如攀峰,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第三章中的利用化学式计算时,我选择了这样一组练习:硝酸铵受撞击或受热后会发生爆炸性的分解,可用作炸药。又因其含氮量比较高,也用作化学肥料。试计算: 精品文章 (1)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100克硝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 (4)多少克硝酸铵中含氮元素70克。 (5)多少克硫酸铵中的氮元素与100克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这样从易到难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有一个知识慢慢提升的过程。 3.要选择生活化的练习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化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化学问题,运用化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 例如,在讲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时,我选了这样的一组练习: (1)开水壶或热水瓶内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用温热的食醋(或稀盐酸)浸泡清洗。问铝壶内的水垢能否用温热的食醋长时间浸泡清洗。为什么。 (2)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干后能形成坚硬的墙面,这是为什么。 (3)稀硫酸可以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这是什么原理呢。 (4)在发酵面团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糅合,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是为什么。 精品文章 (5)“波尔多液”能杀死葡萄、柑橘表皮的寄生虫,它是用硫酸铜溶液与石灰水混合而成的,在用“波尔多液”喷洒不久就采摘的柑橘、葡萄表皮上常会残留一些水洗不掉的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可以用厨房中的食醋浸泡洗去,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样选择一些跟生活有关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对精心选出的题目进行合理的设计,哪些题目适合作为例题,哪些题目适合作为课堂练习,哪些题目适合作为课堂反馈,同时还要设计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区分类似的题目,甚至包括哪个题目先做哪个题目后做等等。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 我认为,仅从“教”的角度来设计好的练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从“学”的角度来安排好的练习方式,只有合适的练习方式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产生良好的影响。还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要有灵活性。例如,元素符号本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如果到讲第三节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全部记住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讲完第一节课进行课堂练习时就开始教学生记元素符号,默写元素符号,下一堂课再测验一次。到讲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时,学生已记住一大半元素符号了。这样采用了分散、少量、多次练的方法,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