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技术一、什么是多媒体通信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数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几种信息的媒体集合在一起,由计算机实施综合控制的技术。
多媒体通信是利用多种媒体—语音、文字、图像、图形和数据来表示信息,而且把各种媒体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协调同步。
实时地表现出各种信息及其变化,通信的双方还相互地交流沟通。
多媒体通信的产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和存储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为其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支持环境。
还有语音识别处理、文字语音合成、数据压缩以及文字、声音、图象传输的同步性、实时性和协同操作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为多媒体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多媒体通信就是集多媒体技术与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和电视的真实性于一体的现代通信技术。
多媒体通信在实际使用上还要有更先进的软硬件协议与工具、高级操作系统、新的通信规范和多媒体数据库等许多课题尚待研究开发。
但是这种多媒体通信终端与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相配合的传输信息的形式,将成为21世纪通信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通信的实现,将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信息技术,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多媒体通信综合了多种媒体信息间的通信,它是通过现有的各种通讯网来传输、转储和接收多媒体信息的通信方式,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所有范畴,包括数据、音频和视频的综合处理和应用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处理。
1 多媒体通信的目前应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按通讯网来分,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电话网(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上。
目前在以电话网为主导的通讯网上,由于终端到话局之间物理媒质采用的是双绞线,其特点是以语音通信的特点而设计的,因此,在其上实现多媒体业务技术难度较大。
在90年代中期,国际电信联盟(ITU)专门颁布了以低比特率实现多媒体通信的相关协议H.324。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可视电话的研究成功就是其一。
可视电话就是完全在PSTN上不依赖任何其它设备进行多媒体通信,实现了"即闻其声,又见其人"的通信效果,满足了人们所向往的亲情交流感。
它采用H.263标准对图像数据进行运动矢量估计及其它算法的压缩编码,使运动图像能够在26kbit/s的带宽内比较好的以30帧/秒的QCIF传输,使声音能够以6kbit/s的带宽内不失真的传输。
如果POTS与计算机等其它设备相配合使用,则可以更好地完成多媒体通信,具体详细阐述见下面有关计算机网部分。
近几年来,随着有线电视的蓬勃发展,广电网以其覆盖面广,传输信道带宽较宽,布线方便等优势,在广电网内开始大幅度开展多媒体通信业务。
我们知道,同轴传输线带宽高达750~1000MHz,除传输有线电视节目外,仍有近200 MHz的富裕量。
因此,如果再采取适当的压缩方式和传输机制,利用有线电视网实现多媒体通信业务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视频点播VOD,电视购物等已在许多有线电视网得以实现。
另外目前许多地区正在准备实现的广电网公用数据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和话音通信系统就是利用这部分富裕频带来实现的。
这比现在已经使用的单纯利用电视信号帧的逆程扫描所进行的粗浅的图文服务,无论在信息量还是收视效果上都要好得多。
计算机网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以电话网或其他介质为物理介质,以计算机作为交流终端网络的一种新兴网络。
它把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用通信线连接起来,按照某种协议工作,实现资源共享的多媒体网络系统。
主要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国际互连网。
目前internet的应用无处不在,只要有普通电话的地方都可以使用internet。
Internet使用的是TCP/IP协议,它是一种开放系统互连结构的标准协议。
基于TCP/IP协议的IP网以及IP网上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的兴起,推动了IP网数据业务乃至多媒体业务的蓬勃发展。
其中的例子不胜枚举,IP电话、计算机可视电话、远程监控以及IE上的多媒体应用软件等。
民航、铁路、交通、银行、各大单位、国家机关的计算机网也完全普及,其中的多媒体通信应用更是不计其数。
现行的多媒体会议电视系统、银行的票据交换与安全监控系统等都是典型的多媒体通信应用。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 多媒体通信的未来发展虽然,目前多媒体通信应用已经很普及,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越来越要求网络服务商(并非专指计算机网的服务商)提供服务更好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从目前来看,多媒体通信技术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三网合一。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三大网络正在不断地跨越各自的传统业务划分,逐步趋于融合。
总的趋势是:在保护各自现有网络资源投资、主营目前业务的前提下,逐步地向社会提供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统一网络数据平台。
三网合一示意图(2) 从信道上来看,光纤直接入户当然是最理想的选择,这种选择前几年被吵得沸沸扬扬。
因为就一根光纤完全可以解决图像、声音和数据的传输问题。
但是仅从国内来看,如果采取光纤直接入户,其改造成本高得惊人,改造时间更是不可预计,工程量很大。
因此,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如利用ISDN、DDN技术和ADSL技术,ISDN技术是一个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其带宽为2B+D,传输速率为128kbit/s,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线通",这种技术只是一种过渡性方案,因为虽其改造成本较低,但仍需单独拉线,因此仍不方便,且带宽仍较低。
即使出现ISDN交换机(在2000年北京举办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设备展览会》上已展出此类产品),信道带宽仍受限制。
DDN技术目前的租价太高,不宜普及。
将来将向着ADSL 技术发展。
ADSL技术是一种在现有双绞线上传输高速非对称数字信号的一种新颖传输技术,它利用现有的电话线,在其两端各装一个ADSL收发机,即可迅速提供新的高速数据通路,其上行速率可达1Mbit/s左右,下行速率可达6~8Mbit/s,完全可满足多媒体通信的需要。
再一趋势就是采用宽带网接入系统(HFC)。
HFC主要是运用CABLE MODEM的接入方案,是一种共享型网络,主要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线路实现有线电视节目与数据的共享。
CABLE MODEM的HFC接入方案需要对有线网进行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数据信号的双向传输。
(3)从技术上看多媒体通信技术将向着IP OVER ATM上发展。
我们知道,IP网的寻址是通过ROUTER路由交换机来实现的,所有用户共享路由器交换机,当大批量数据分组同时到达同一路由器时,其中一部分必然要在队列中等待;特别是出现路由拥塞时,还有可能把一些分组从队列中丢掉,这是制约IP网达到电信级服务质量的一个最大障碍,即使吉位级路由器也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虽然IP协议日趋成熟和完善,具备简化网络规划,增强网络管理,易于实现网络的收缩和扩展等优点;但是,IP网还是一个无保证地尽力传输的网络,用户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是传输和控制协议(TCP)来实现的。
因此IP网不具有Qos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随着数据业务增加和网络规模的扩大,IP网的传输效率将进一步明显降低。
ATM(An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独立于终端和业务的通用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被ITU-T认为是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最终解决方案。
ATM技术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快速分组交换为基础。
ATM技术对传统的分组交换技术进行了简化,充分体现出交换的实时性和灵活性,传输速率可达Mbit/s~Gbit/s,可完全有效地支持现有的和将来发展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2) 采用定长信元(Cell)交换方式,通过对外部和内部各种业务进行流量控制,在ATM网络内部实现无阻塞交换,进一步提高了传输效率和传输可靠性。
另外,ATM从物理层、ATM层、AAL层及应用层四个层次上保证了服务质量(QOS)。
首先,从物理层上来看,它分为物理媒质(PM)子层和传输汇集子层(TC)。
PM子层应用光纤或5类及其以上双绞线作为媒体,提供了宽的带宽、低的误码率,保证发送或接收比特流的正确性;在TC子层通过速率适配,信元定界与同步,传输帧的产生与恢复,实现信元比特流的正确转换,从而保证QOS;在ATM 层,主要运用流量控制、虚电路及虚通路的管理使用,正确运用信元多路复用和解复用,来保证合适的信元丢失比率CLR、信元传输延迟CTD和信元延迟变化CDU三个服务质量参数;在AAL层,通过正确的分段与重组及向应用程序提供合适的接口,可以实现服务所要求的信元差错比率、严重错误信元块比率及错误目的地信元比率三个服务质量参数;在应用层通过口令等加密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也保证了QOS。
(3) 允许驳接现有的各种通讯网络,很容易实现与PSTN、ISDN、DDN、LAN等网络的互通。
而且ATM是独立于业务类型的网络,同时还可以对所有用户进行动态地按需分配优先级、带宽等网络资源,进一步有效地利用了现有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
IP OVER ATM的基本原理可简述如下:我们知道,IP网寻址是依靠发送地址转换协议(ARP)和反地址转换协议(RARP)的地址解析广播来实现的,ATM是采取高性能的端到端和端到多点的连接方式。
如何将IP 网寻址方式转换为高效的ATM寻址方式是解决IP OVER ATM的关键问题。
Internet特别工作小组(IETF)在1999年底颁布的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草案标准,解决了IP在ATM上的承载问题。
MPLS技术相当于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添加一个相对独立的起缓冲作用的层。
在寻址过程中,连接在ATM网上的主机只要设置自身的IP地址,ATM网络就可以根据现有的IP路由器进行IP通信路由的选择。
避免了目前采用的叠加模式使用路由器实现多个IP 子网的互连,减少了由此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网络时延。
当ATM上的IP终端用户要求进行通信时,ATM交换机首先将ATM信元重新组成IP帧,获取目的地的IP地址,再根据IP路由表计算出最佳路由。
ATM网络根据此路由并结合流量控制算法,建立起端到端和端到多点的虚电路(VC)连接,实现"一跳"路由选择,真正大幅度地提高了IP 网的通信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MPLS技术确实大大简化了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的多个协议转换,实现了IP网和ATM网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