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加速推动港区港市联动的若干意见(2012年4月27日)为深入落实“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营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率先崛起,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推动港区港市联动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强劲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处于全省前列。
营口港连续5年跻身全国十大港口行列,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按照建设东北亚重要枢纽港和沈大之间特大型城市的要求,营口的城市发展相对港口的发展还比较滞后,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不大;港口吞吐量中本地货物占比重较低,对本地经济的牵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临港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集群链条发展不完整;集疏港铁路、公路运输压力较大,物流业整体规模较小;金融业创新能力不强,投融资渠道较窄。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加速推动港区港市联动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加快提升营口港的竞争力,促进港口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港口间竞争的日益激烈,营口港要保持优势地位必须迈出更大的发展步伐。
实施港区港市联动,举全市之力支持港口发展,将有力地促进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的加快建设,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增强营口港竞争力,巩固扩大营口港东北亚重要枢纽港的地位。
二是有利于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全市经济整体实力。
实施港区港市联动,加速临港产业发展,将有力地促进营口沿海经济带建设,加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形成,强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是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
当前,营口正处在加快沈大之间特大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期,实施港区港市联动,将加速推进“一带三轴”空间发展布局的落实,促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引域外人口向营口集聚,加快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形成。
推动港区港市联动,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营口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三大战略唯一叠加城市,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海岸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临港产业基础。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全市上下干部群众对营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率先崛起的愿望十分强烈。
营口已经具备了加速推动港区港市联动、加快建设沿海强市的良好条件。
二、推动港区港市联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城相长”的总体思路,以实现港区港市高效联动发展为目标,以港口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园区为载体,以加快港口建设、港前经济发展和做强临港产业、加速城市扩张为突破口,创新联动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港区港市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速集聚,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加速实现营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率先崛起。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和组织保障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联动发展的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港口和城市集聚。
2、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在港前经济、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推进港区港市联动的强大动力。
3、坚持港区联动先行与港市联动发展相结合。
发挥港口和国家级开发区的两个优势,促进港口和开发区紧密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港区联动,在全市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港区港市联动向纵深发展。
4、坚持港口发展与腹地互动相结合。
坚持港口、物流、产业、城市四位一体、联动发展,依托港口壮大城市,依托城市促进产业集聚,加快港口与腹地经济的融合,形成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港区港市联动实现重大突破。
建立起高效运转的港区港市联动体制机制,港口与城市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临港产业形成规模,力争港口吞吐量中本地货物占比重提高到30%;金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全面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运量实现700万标箱;“一带三轴”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力争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实现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
三、推动港区港市联动的重点任务(一)加快港口建设港口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港区港市联动发展的关键。
要强化港口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强化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力,形成东北地区的物流集散地,打造东北亚重要枢纽港。
1、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营口港大型专业化码头、大型现代化仓库等港口基础设施,有序增加外贸航线以及陆港节点。
推进鲅鱼圈港区泊位工程、港区防波堤工程、钢材及大型散货泊位工程、矿石及煤炭专业化堆场工程和仙人岛油品化工品泊位及原油码头工程、港区成品油罐区、原油罐区等项目建设。
2、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鲅鱼圈港区全封闭高架疏港公路建设。
做好鲅鱼圈港区南部集疏运通道规划,推进蝴蝶泉路到沈大高速公路熊岳入口的疏港公路建设。
建设仙人岛港区疏港铁路和疏港公路,打通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和港区对外通道。
根据直接腹地和潜在腹地货源和集疏运情况,优化增建与港口连接的铁路、公路,支持营口港服务腹地企业、抢抓腹地货源、抢占市场份额。
3、提升港口服务功能。
全面推进电子口岸信息系统、进出口贸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港口与口岸单位的信息一体化和口岸物流管理与国内国际口岸物流的无缝衔接,提高“大通关”效率和口岸部门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打造智慧港口。
依托营口港公路物流配送网络平台,建设智能物流工程,提升港口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创新港口经营服务模式,推进各专业化作业公司的建设,在钢铁、矿石、粮食、蔬菜水果等运输方面建立专业化管理系统,拉长物流运输的产业链条,实现港口从装卸服务型向物流服务型转变。
(二)加快开发区港前经济发展发展港前经济是实现港口与开发区联动的主要途径,是推动港区港市联动的前提和基础。
营口港与营口开发区要充分发挥物流保税中心和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突出港前物流、港前贸易、港前加工和港前金融四个重点,全力推进港前经济发展平台建设,将港区和开发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前经济集聚区。
1、大力发展港前物流业。
高标准建设开发区港前物流园区,健全物流集散、物流服务、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和增值性服务等功能,加快推进综合服务区、产品展示及交易区、建筑材料及散货储存区、粮食存储加工区等项目建设。
做好仙人岛能源化工区港前物流服务功能区的规划建设。
以港口和大型企业为依托,建立港口物流业国内外战略联盟。
加快港口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港口物流技术和管理能力,为物流企业搭建开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提供港口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积极引进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市场服务水平。
吸引具有较强实力的船公司、货代等物流企业在开发区和仙人岛注册或设立分支机构,增加本地企业注册、开票的贸易量、货运量。
2、大力发展港前贸易。
以营口港运输的优势货类为基础,搭建贸易平台,实现港贸联动,使营口港成为东北地区区域性商品交易枢纽。
开发区重点围绕以鞍钢新厂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建设钢材市场和铁矿石市场;依托大东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覆盖东北三省、辐射国内外的农产品交易基地;依托东北腹地木材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东北木材交易市场;依托国内外煤炭货源,建设煤炭交易市场;同步推进糖、盐、汽车等交易市场建设,为港前贸易提供强力支撑。
仙人岛能源化工区重点做好港前石化产品交易平台规划建设。
要通过交易平台建设,努力实现货值超千亿元的粮油、矿石、钢材、煤炭等大宗产品在本地形成交易、结算,实现货值落地。
同时,围绕加快提升鲅鱼圈港的外贸条件,着力发展与港前经济相关的信息、金融、保险、商贸等服务业,大力引进以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会展经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为主体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3、大力发展港前加工业。
建立健全港前加工业发展平台,开发区要积极争取申报设立出口加工区,实现港口功能与港前经济的良性互动。
积极争取设立营口保税港区,特别是仙人岛港区在规划中要预留保税港区配套功能区域的建设用地并进行开发建设,逐步形成本地生产、本地加工、本地转口,实现港口与加工业联动发展。
以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和滨海工业园为平台,重点发展纺织和服装生产加工、木材加工、大豆和玉米油深加工、食品饮品加工、钢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形成港前加工业集聚区。
4、大力发展港前金融业。
在开发区创建港口金融实验区,建立具有港前结算中心、金融中介服务功能的公司化动作的经济实体,推动金融体制机制、组织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创新,加大对港口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基金大厦、金融大厦等项目建设,引进域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公司,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积极争取离岸金融试点,引导具有相关资质的内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
围绕营口港保税物流中心区内企业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稳步开展离岸银行期货保税交割、离岸保险、资产管理等业务。
培育和壮大离岸金融市场,拓展外商投资、海外融资和进出口贸易渠道。
(三)加快全市临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临港产业是推动港区港市联动的重要举措。
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构建“大港口、大产业、大腹地”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1、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按照“临海布局、沿路展开、多区发展”的临港工业布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七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为港口提供货源。
——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和沿海产业基地重装备制造园,以发展造船用宽厚板、特种船用钢、热轧H型钢、冷(热)轧薄板、压力容器板、桥梁板、船用钢构、桥用钢构及不锈钢棒材等产品为重点,构筑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材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石化产业集群。
依托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尽快形成集炼油、乙烯、芳烃深加工、化工新材料等关联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石化产业基地。
——电机产业集群。
依托北海新区电机产业园,形成各系列、各门类电机研发、制造、集散为一体的电机产业集聚区,构建国内最大的电机产业基地。
——输变电产业集群。
依托开发区熊岳输变电工业园,以生产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高压电容器、电压式电容互感器、离相和共箱封闭母线、变压器、高压电瓷等产品为主导,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输变电产业基地。
——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大石桥镁质材料产业园,生产电熔镁砂、烧成镁砖、镁质化工产品和镁质建材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拉长镁质材料产业链,形成全国最大的镁质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