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 心痛 ] 中医辨证治疗
胸痹 心痛 辨证 治疗
《灵枢 ?本藏》有“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之称。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 “胸痹之病,喘息咳
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 。 ”
胸痹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
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
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
一、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有风眩、
消渴等胸痹易发因素。
2.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疼痛,常因劳
累、情绪激动等诱发,时间常为 1~ 5 分钟,休息或含苏合
香丸、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等可缓解。疼痛常向左肩背、左臂
等部位放射。
3.心电图检查出现
ST~ T 段的缺血性改变,血脂常
增高。心脏 B 超、冠状动脉造影、 201 铊心肌显像等具有相
应改变。
二、鉴别诊断
1.厥[ 真] 心痛:胸痛时间长, 程度严重, 休息或含硝
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恶心呕吐、心动悸,甚至昏厥。心电
图可见异常 Q 波、 ST 段抬高和 T 波倒置等,血清酶学检查
增高等。
2.神劳:亦可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但多伴失眠、神疲、健忘等症,且心电图、血脂检查正常。
三、辨证要点
1.辨心痛性质:心痛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
别,临床中须结合伴随症状,辨别心痛属性。若胀重痛轻而
无定处,兼见胁肋痛,善叹息者,属气滞者多;若闷重痛轻
兼见多唾涎沫,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心胸隐痛
而闷,劳则多发,伴气短心悸者,属心气不足之证;若部位
周定不移,伴有舌色紫暗、瘀斑,多属血瘀内阻;或疼痛剧
烈,常一伴畏寒肢冷,多属寒凝;若疼痛伴有灼热感者,多
属火盛痰热所致。
2.辨胸痹轻重顺逆: 心痛发作频繁者重,
偶发者轻。
瞬间即逝者轻,持续不解者重。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情较深
重;疼痛部位游移者,病情较轻浅。证候属实者较轻,虚象
明显者较重。初发者较轻,迁延者较重等。
四、辨证治疗
1.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 12 克,赤芍 15 克,
川芎 9 克,桃仁 12 克,红花 10 克,柴胡 10 克,枳壳 12 克,降
香 10 克,延胡索 12 克,丹参 20 克,牛膝 12 克。水煎服。
加减:
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加沉香 (冲 )5 克,檀香
10
克,三七粉 (冲)3 克。
痛剧,伴恶寒肢冷,加细辛 3 克,桂枝 10 克,高
良姜 10 克。
备选方剂:丹参饮: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效,适用于胸痹血瘀轻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 ,尽在期刊图书馆
2.痰浊壅塞证
证候: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
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蒌仁 12 克,薤白
15 克,法半夏 12 克,陈皮 6 克,丹参 15 克,白蔻仁 6 克,
甘草 6 克。水煎服。
加减:
痰浊较甚, 胸闷脘胀, 加石菖蒲 10 克,枳实 10 克,
厚朴 10 克。
咳嗽痰多,加杏仁 10 克,茯苓 10 克。
痰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去薤白,加竹茹
10 克,
胆南星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3 克,天竺黄 10 克。
胸闷气塞较甚,兼有气郁,加桔梗
10 克,苏梗 10
克,香附 10 克,绿萼梅 10 克。
备选方剂:
(1)茯苓杏仁甘草汤:具有宣肺利水之功效,适用于
胸痹之痰浊轻证。
(2)枳实薤白桂枝汤:具有通阳散结,化痰下气之功
效,适用于胸痹痰浊阻痹胸阳,气逆不下者。
3.阴寒凝滞证
证候:胸痛彻背, 受寒则甚, 畏寒肢冷。 舌质白滑,
脉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栝蒌仁 15 克,薤白
12 克,枳实 10 克,桂枝 12 克,熟附子 10 克,丹参 15 克,
檀香 9 克。水煎服。
备选方剂:
(1)乌头赤石脂丸: 具有温通心脉, 通痹止痛之功效,
适用于阴寒极盛,胸痹重证。
(2)回阳饮:具有补气固脱,散寒通痹之功效,适用
于胸痹心痛阴寒厥逆者。
4.心肾阴虚证
证候: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黄 15 克,山萸肉 12 克,
枸杞子 12 克,山药 15 克,茯苓 12 克,麦冬 12 克,五味子
6 克,柏子仁 12 克,丹参 15 克,郁金 10 克,甘草 6 克。水煎
服。
加减:
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 15 克,石决明,鳖甲各 20
克。
备选方剂:天王补心丹:具有滋阴养心、活血清热
之功效,适用于胸痹偏心阴亏虚者。
5.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隐痛, 心悸气短, 倦怠懒言, 遇劳则甚。
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 20 克,麦冬 15 克,五味
子 9 克,生地黄 15 克,茯苓 12 克,黄芪 15 克,丹参 18 克,甘
草 6 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