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会计准则之公允价值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允价值 本质 计量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保持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各准则制定机构
都把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目标。尽管阻力重重,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仍然如
火如荼的开展,并在其他项目的计量和处理方法的变迁上体现着公允价值的渗透。层出不穷
的问题和阻力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当今世界财务会计的难题之一,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已是大
势所趋,而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上的滞后,也使得对公允价值计量
问题的探讨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与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
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
定。
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
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因此,市价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
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
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
值。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
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指现行市价
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
1.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
虽然公允价值在国际上运用已经比较普遍,我国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也是同国际接
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何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尽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但在具体操作的
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
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目前我
国缺乏活跃的市场,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
多困难。
(1)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目前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在实际运用
过程中需要估计未来的现金流量, 且还要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如何确定选定折现率的
标准也是公允价值应用中要考虑的问题。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是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
技术手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确定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就可以进行公允价值
的计量,但在实务操作中往往要复杂的多。
(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可能会引起企业报表项目的波动,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时,
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信用以及风险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引起企业的资产
或负债项目的变化,即引起企业报表项目发生波动。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 如果有波动存在的
话,报表就应该反映这种变动,以提供更相关的决策信息。但是有些因素引起的波动可能关联
性不是太强,而对这些波动的反应可能会误导报表使用者。
(3)企业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的
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因为确定某些事项的公允价值时,市场交易往往还没有实
际发生,而对于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进行确认,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由于这种估计和判断往
往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基础上, 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更能提供对
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即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但由于需要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
判断,其公允性还有待检验。
2.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应采取的措施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进行了许多约束: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是谨慎的,目前主要在
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
采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能够持续
可靠取得,就应用公允价值,否则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这是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基本指导思想,
即对于公允价值强调的是“适度运用”。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运用条件,必须采取以下
一些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顺利应用的法律保障。
(2)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虽然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
但由于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缺乏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要提高会计计量
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
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从而做到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
(3)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是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因为公允
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确保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增强会计
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职业判断又取决于职业水平。因此,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扩大知识面,
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 卢永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思考[j].金融会计,2007,11.
[2] 吴群,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思考[j].会计研究,2005,10.
[3] 葛家澍,财务会计:特点、挑战、改革[j].财会通讯,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