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益气活血化瘀法论治缺血性中风

益气活血化瘀法论治缺血性中风

脾 胃论 指 出 , 由 于气 虚无 力推 血 液 , 血流不畅而瘀 阻 于脉道 , 肢 体得不到濡养 , 故 生麻 木, 其 次 中风多 见眩晕 之症 状 , 《 内经》 云: “ 上虚则眩” , 人体气血 亏虚 , 血不上达 于头部 , 脑 失其养 , 故 生眩晕 。从统计资料看 , 中风大多 为 5 0岁 以上之 人 , 气 虚血瘀 者 占绝大多数 , 有人对 1 2 0 0例 中风病 临床分型 , 气虚血 瘀型 占 7 3 % 以上 , 可见气虚血瘀 是 缺血性 中风的 主要病 理 因素 , 贯 穿 于 缺血 性 中风 病 程 的 始终 。 2 益 气 活血 化 瘀 法 是 治 疗 缺 血 性 中 , 那 么治疗 时要采 用益 气 活血化瘀 , 因为气具有推 动作用 , 气 旺则血行 , 气 滞 则血瘀 , 气 旺则人体功能正常。活血化瘀 可以使经络通畅 , 脑髓经 脉得 以 濡 养 活血化瘀 如同祛除下水道 中沉积的泥沙一样 , 而 益气 如 升 高水压冲走泥 沙一样 。中国中医研究 院西苑 医 院单位报 告 活血化瘀与益气药 同用 , 其 效果 优于单纯 用活血 化瘀 药 , 有 人 比较 了补阳还五汤与丹参 注射液 和低 分子右旋酐 的疗 效 , 结果 补 阳还 五 汤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有 人 比 较 了 单纯 用 活 血 化 瘀 的 冠 心 Ⅱ号 与 益 气 活 血 化 瘀 的 补 阳还 五 汤 对 鼠 肠 系 膜 微 循 环 的 作用 , 结果发现在对 抗 去甲肾上腺 素 引起 的傲循 环障 碍 方面 , 活 血 药 和 益 气 活血 药具 有 同样 的作 用 , 在 治 疗 滴 注 时 益 气 活 血 组 的作 用 较 冠 心 Ⅱ号 更 优 。陕 中 附 院 在 补 阳还 五 汤 的 基 础 加减制成通脉舒 络液 , 应用于临床近万 名病 人, 疗效 可靠 , 对住 院治疗的 2 1 4例 患 者 观 察 , 并 和 低 分 右 旋 特 酐 对 照 , 结 果 明 显 优于 对 照 组 , 临床痊愈 l 1 5例 , 痊愈率 为5 3 . 7 %, 总 有 效 率 达 9 9 . 1 % 。病 例: 冯某 , 男, 6 3岁 , 以“ 突发左 半身 遂 伴 麻 木 2 天” 为主诉 , 入院 时 舌暗红 , 苔 溥 白, 脉沉 细 , 左 上下肢肌 力 Ⅱ 级, 头颅 C T示 : “ 左 底 节 区 多发 腔 梗 ” , 入 院 中 医诊 断 : 中 风 一 中 经络 , 证属气虚血瘀 , 西 医诊断 : 急 性脑血 管病一脑血 栓 形成 。 用 补 阳 还 五汤 加 减 治 疗 第 五 天 , 左 下 肢 活 动 明 显增 强 , 左 上 下肢可抬军 火部 , 可 自己行 走 , 麻 木症状改 善 , 舌 暗红 苔薄 白 , 脉弱 , 左 上 肢 且 几 力Ⅵ级 , 1 5天 后 痊 愈 出 院 在 以 益 气 活 血 化 瘀之补阳还五汤 为主时要依据辨证施 以化痰 、 滋补肝 。 肾等药 物 以 增强 其 效 果 。 3 补 阳 还 五 汤 的拆 方 及 现 代 药 理 方 中黄芪补一身之气 , 气 能生血 亦能行 血 , 气血 充 则脑髓 得养 , 为治本之品 , 为 君药 。川 芎上行 头 目, 下行 血海 , 为血 中 之气药与当归 , 黄芪相伍更好地发 挥行 气活血的作 用 , 为臣药 。 当归补血 和血 。《日华 子本草》 云: “ 治一切 风 , 治一 切血 , 补 一
内蒙古 中 医药
益气 活血 化 瘀 法 论 治缺 血 性 中风
张永刚 李晓苗 一 任宁卫 高 斌 摘 要: 缺血性 中风病 因多而复杂 , 在诸 多因素中 , 气虚血瘀 为根本病 因, 它是临床各期的病理基础 , 益 气活血化瘀 法是 治疗缺血性 中风的基础方法 , 其代表方补 阳还五汤从拆 方研 究及现代药理学上都证 明是缺血性 中风的首选方剂 关键词 : 缺血性 中风 ; 益气活血化瘀 ; 补 阳还五 汤 中图分类号 : R 2 7 7 . 7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4 ) 0 4— 0 0 2 4— 0 2 缺血性 中风是临床常 见病 , 约 占急性脑血管病 的 5 0~ 7 0 % 以上 , 临床上有脑梗 塞 、 脑 栓塞 、 短暂性 脑缺血 发作 , 表现 为肢 体活动不遂 、 语言不利 、 口角歪斜 、 饮 水呛咳 , 眩晕 、 肢 体麻木等 症状 , 有“ 三高一低 ” 的特点( 发病率高 、 致死率高 、 复发率 高 , 治 愈率低) ,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 会问题 。 1 气 虚 血 瘀 是 缺 血 性 中 风 的病 理 基 础 从 生 理 病理 而言 , 祖 国 医学 认 为 : “ 久病多虚多瘀” , 王 清 任 提出 : “ 亏损元气是其本 源” , 气虚血瘀 是缺血性 中风各期 的病 理基础 , 气是构成 和维持人 体各项生命 活动 的基础 , 人体生 命 活动是气血生理功能的具体体现 。《 内经》 云: “ 人之所有 者 , 血 与气耳” 气为 阳, 血 为阴 , 所 既是构成 人体 的物质 , 又是人 体的 生理功能 , 血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营养 物质 , 气 为血之帅 , 血为气 之母 , 气行则血行 , 气滞则血瘀 , 气机 的异 常必然导致血行 的异 常, 只有 气 血 调 和 , 脏 腑 功 能 才 得 以正 常 , 从 而 使 阴 阳 调 和 。 脑 为诸 阳之 会 , 赖气血充血 。《 医林 改错》 云: “ 元气 既虚, 必不 能 达 于血 管 , 血管无气 , 必 停 留为 瘀 ” 气 虚 则 清 阳 失运 , 髓 脑 失养 。 传统医学认为阳动阴静 , 卧则血 归于肝 , 阳人 于阴 , 故气 血流行 缓慢 , 易于停滞 , 而为瘀血 , 从而痹阻经脉 , 气血不 能上充脑髓 , 故多于夜 间睡眠上发作 。据 资料报道 , 无论 是脑 血管 痉挛 , 脑 血栓形成脑栓 塞, 其病理都符合 中医“ 血瘀 ” 的概念 。传统 医学 认 为“ 久病多虚多瘀 ” , 众多 医家在临床 实践 中认识 到“ 久病 血 瘀, 瘀生怪病 ” , 有人对 3 0例“ 怪病” 进行血流变学测量 , 发现与 正 常组 有 明显 差 异 , 经 用活血 化瘀法进 行治疗 , 病 情 好 转 或 全 愈, 由引可 见血瘀 是重要致病 因素。从年龄看 中风病绝大 多数 发生在年逾 四旬 之人。《 内经》 云: “ 年逾 四句则 阴气 自半 ” 年 老体衰 , 阴精 阳气俱不足 , 气血 亏虚 , 脉道不利形成 了 中风发展 的 内在 因素 。《 杂病源流犀烛 ・ 中风 》 谓: “ 人至五六十岁 , 气血 就衰 , 乃有 中风之 病 , 少 壮无 是也” 。可 见年逾五 旬之人 , 气血 生化运行功能减弱 , 《 内经 》 认为人体 随年龄增长 , 肾气渐衰 , 元 气为气血运行之 动力 , 故肾虚必影 响气血 之生化 运行 而致 瘀 , 《 医林改错》 云: “ 元气 既虚不能达 于血管 , 血 管无气 , 必停 留为 瘀” 。肾精不足 、 精不化血 则血少 , 血脉不 充 、 血行迟缓 为瘀 , 肝 肾同源 , 肾之虚必及于肝 , 而肝又为气机 之枢 , 气机运行 不畅必 致血瘀 。气 虚尤其是脾气虚 , 生化 乏源 , 气血生成 不足 , 则脉道 失充 , 血流缓慢而为瘀 , 致肢体失用 。长期津 血不足 , 则肾阴不 足, 水不涵木 , 肝 阳上亢 而化风 , 血 虚亦可 生风 。研究 表 明, 老 年性疾病 在血流变学 方面有 一共 同特 性 , 即血粘度增 高 , 血流 缓慢 , 其血液循环存在粘 、 凝、 聚的瘀 血状态。又 因脾 为生痰之 源, 脾气虚 , 则痰浊 内阻 , 血脉 不利 , E t 久痰浊血瘀 互结为患 , 使 宗气不行 , 精血不充 , 最终形成瘀血阻经而发 中风 , 传统 医学 早 就有痰瘀 同论 的观点 。《 丹溪心法》 云: “ 中风大率 主血虚有痰 , 治痰为先” , 可见痰 浊是 中风 的重要 病理 因素 , 尤其 是素 禀痰 体, 体态肥胖之人。研究表 明缺血性 中风患者在血流变学 上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