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后现代主义成为我国学
术、思想界热门话题以来,笔者所见都是论西方后现代主义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等等,还没有人谈论日本有无后现代
主义、日本学术界是怎样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本文主要探讨
这个问题。
一 日本后现代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
产。”《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个论断,已经由历史证明是完全
正确的。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精神产品,被其他国家接受
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人们也需要一个学习、吸收和消化的
历史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各国经济和文化传统不同,
一个国家的精神产品,被其他国家学习、吸收所费时间也有
不同。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文艺的发展还是有些
先后,并不完全一致。日本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比西方国家晚
了近二十年的事实,值得我们注意,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还是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时期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发展的一
个客观规律?这是不是一个需要文艺理论家进一步探讨、证
明的问题?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2年)的资料充分证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首创地
是在西方。五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在建筑、在电子音
乐、在小说和电影创作等方面,表现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特
征。帕洛·波托基西设计的鲍尔第别墅,就具有后现代主义
色彩,它兼具精神分裂式特征:弯曲的外壳,重叠的空间,
外露的混凝土砌块,质朴粗野的木作,和现代式的吉他形
状„„在电子音乐方面,法国和德国几乎同时采用新手段新
方法,埃德加·瓦列期创作了电子音乐《荒漠》,而斯托克
豪森则首先使用四声道磁带和四个扬声器。美国先锋派作曲
家约翰·凯吉更是别出心栽,他的题为《四分之三十三秒》
的乐曲采用了真实的嘈杂声音。在电影界,法国的新浪潮派
导演戈达尔在《精疲力尽》等影片里,一反传统作法。这些
影片结构很不严谨,人物动作不是逐步推向高潮,也不是先
介绍人物身份甚至不说明人物出场的时间、地点和社会关
系。
对日本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威
廉·盖迪斯和詹·帕·唐利维,都从五十年代起就已经蜚声
文坛„„而在这同一时期,东方的战败国日本,还在忙于处
理历史余留问题,文化思想界个个面红耳赤地争论着诸如战
争责任之类政治问题。其次,切身体验过的战时和战后颠沛
流离的生活及在美国占领下产生的特殊心态,随战败而来的
社会变革、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对往事的怀念,等等,犹
如鱼剌在喉一吐方休,这是他们不得不描写的。这时,他们
所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现实主义的、私小说的以及从二、三
十年代开始引进但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而未能充
分发展的现代主义手法。日本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政治、
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大致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具备
的。1960年,池田勇人政府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剌
激经济的发展。十年后大体解决了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而
使大约百分之九十五的日本人觉得自己已经属于中等阶层
了。人们开始注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高尔夫球、网球之
类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日益风行,在国内外旅游的人数剧增。
他们出入餐馆和舞厅,或从事插花、茶道等高雅的文化活动。
据美国《总统国际经济报告》1977年版材料统计,日本国民
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于1970年首次超过西德、法国和英国,
在西方世界中仅仅次于美国,以后比重年年上升,稳坐老二
的交椅。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艺
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才成
为日本人的热门话题。1984年,日本和法国学者成立了“作
为文化的尖端技术考察会”,并于1986年联合举办主题为《探
讨作为文化的尖端技术—后现代的人类形象》的学术讨论
会。会上,日本一学者断言:“我们正处于后现代社会的形
成过程中。我们历来几乎坚信不疑的文化构造,实际上在所
谓后现代社会中正在分解,用时髦的话说,可以称之为脱构
或者解构。这样的事态正在进行,这种进程大概是难以阻挡
的。”他还预言,人和文化以及技术将成为社会不同的三个
要素,“后现代社会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压力。应该怎么样生
活下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极困难的、伦理的、审美的或社
会的课题。”① 面对在后现代社会中怎么样生活下去的巨
大压力,许多日本中年职员“为了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而
在拥挤、颠簸的班车上皱着眉头,拼命研读电子计算机和信
息科学入门书、说明书,力图理解这些书本。”日本明治大
学教授加藤典洋认为这些便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流行的
时代背景。②
上述资料也正好引证了日本近畿大学研究生院特任教
授柄谷行人(1941—)在1984年作出的结论:“后现代言论刮
起的风暴已经超越少数学者、批评家的范围。”③ 看来,日
本确实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而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
这个后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已。
日本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它的本质问题还是马克思
所指出的劳动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理
论早就指出,“过去劳动,其中包括劳动的一般社会力,自
然力和科学,直接变成了一种武器,这种武器部分是用来把
工人抛向街头,把他变成多余的人,部分是用来剥夺工人的
专业和消除以专业为基础的各种要求,部分是用来使工人服
从工厂中精心建立的资本的君主专制和军事纪律。”④马克
思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劳资
关系和工人阶级内部工人与工人的关系的重要影响,悟出全
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
今天,人们还认识到,如果不注意,盲目地发展工业,
还会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工业化也会带来不少负
效应:空气、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等。
此外,岛国日本还有其特殊问题,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
中东战争,使百分之七十五的能源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人受
到巨大冲击。石油价格上涨五倍,导致消费品普遍涨价,充
分暴露出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对外依赖性。于是世界末日思
潮广为流行,这就更助长了本来无常观就很严重的一部分知
识分子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倾向。这些成了日本后现代主
义作家的主要思想特征,不,毋宁说,反映危机意识已经成
了这个时代所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共同的特征。但“内向的
一代”作家更加典型,古井由吉甚至塑造出因害怕空气有毒
而不敢呼吸的人物形象。
但日本后现代主义首先表现在建筑方面,而不是在小说
里。时代的上述危机意识首先表现在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上。
于是,一批后现代主义式建筑摆到了日本人面前,它们比小
说和影视媒介更有效地影响着人们。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
看,它们总能自然而然地不容选择地进入人们的眼帘,起着
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为日本后现代主义小说提供了显而易
见的典范,所以要论日本后现代主义,就必须先谈建筑。
日本最早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在60年代末由一批年
轻的建筑师设计的小型住宅。当时,一些老前辈则不以为然
地称之为“奇娇”之作,还不愿接受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
不予以承认。直到70年代,像丹下健二这样有名的日本现
代主义建筑师,在完成万国博览会的设计后即告门庭冷落,
无事可干,也不得不改变观念,以适应消费社会价值观念多
样化的需要。1978年,英国建筑史家查尔斯·詹克斯的《后
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由竹山实翻译在日本出版后,更加
快了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势头。1983年,由建筑家矶
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大楼竣工,曾任朝日新闻社记者的松叶
一清在他的《日本后现代主义》(1984)一书中,称赞它是“我
们时代的金字塔之一”,他认为这座日本科学城的设计主题
是要表现“权威的崩溃”。因为中心大楼设计成手杖形状,
中间近似罗马康比多利奥广场,但又与康比多利奥广场正相
反,主楼广场采取中心低,四周高的方案,给人造成一种崩
溃的感觉。广场的一侧用花岗石砌了一座巨型假山,人造瀑
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汇入广场的中心,以暗示经济成熟之际,
也将是经济崩溃之时。所以他说这是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
松叶一清所说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还不止筑波科学
城,不少建筑的式样反映了解构主义思潮,例如有些建筑的
装饰物设计成人的器官或者部分支体的形状。他介绍说,梵
寿钢设计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一栋楼的正厅里倒挂着一只木
制巨手;停车场入口的大柱上雕刻着女性裸体躯干。东京有
座公寓大楼上雕塑了一个大姆指。还有苫小牧一家旅馆整座
楼的造型宛如直立的男性生殖器,而爱伊努民俗资料馆的平
面配置图则模仿了女性生殖器形状。在日本思想家看来,这
些都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