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王晓阳组员:张凤、曾丝丝、温春艳、熊姣、吴慧范式、研究范式、分析范式一、范式1含义范式的英文“Paradigm”一词源自于古希腊文“Paradeiknunai”,其原意是“共同显示”(show side by side)之意,15世纪转为拉丁文“Paradeigma”,由此引申出范式、规范(norm)、模式(pattern)和范例(exemplar)等含义。
范式是用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approach)的,所以提出了范式。
科学研究中所指的“范式”是由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S.库恩(Kuhn,1959)率先在《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一文中使用的一个术语①。
在库恩看来,通常意义上的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考的、在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范式是由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研究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共有的世界观、共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
2代表人物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意大利管理学家乔万尼·多西(Dosi,1982)最先提出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概念。
在乔万尼·多西看来,“一种技术范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观点’”,一系列程序,以及一种关于“相关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特定知识。
多西(1988)认为,技术变革模式相对有序的特征通常是用技术知识范式积累的本质来解释的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Ansoff,1987)指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设和事实的理论体系。
”[8]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肯尼斯·D.贝利(Bailey,1994)认为,范式“这个词用在社会科学中就是指观察社会世界的一种视野和参考框架,它由一整套概念和假设所组成”。
[9]美国堪萨斯大学战略管理学助理教授文森特·L.巴克和管理咨询顾问马克·A.穆恩(Barker和Mone,1994)认为,范式“是一套明确的或不明确的规则或规定,它界定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范围以及如何在有关领域中获得成功”,并又指出“所谓的成功是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9)在《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所谓的“范式”是指像管理学这种社会科学关于“现实的基本假设”,“它们通常为学科领域的学者、撰叙者、教师以及实务工作者下意识地持有,并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述被包含在学科中”的东西。
3研究现状管理理论范式就可以分为职能主义(functionalism)范式、诠释型(interpretive)范式、激进人本主义范式和激进结构主义(radical structuralism)范式。
[22]职能主义范式也称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 paradigm),该范式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必须观测现实世界以弄清有关的概括、推断、臆测是否符合事实这种范式主张万物皆有职能或功能,都要指向某种终极关怀。
所有事物都是有条不紊的,其组织及其管理的秩序应当首先得到认同。
管理学家的责任仅仅只是去发现支配组织及其管理世界结构内部的规律。
现行的组织及其管理理论绝大多数都属于职能主义范式。
激进结构主义范式也称为规范范式(normative paradigm),它强调以客观性、规范性和概括性为特征的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规范范式的研究目的是回答“应该怎样”或“应然”(ought问题,力求构建一种规范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架构(conceptual framework)。
正因为如此,该范式往往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于那种因制度原因而产生的管理问题上。
诠释型范式也被称为“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范式,它是运用直觉判和断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思辨方法,它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并认为社会现象实际上是个人主观经验。
诠释型范式强烈主张,组织及其管理世界与其说是一种客观存在,毋宁说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一种与他人共享的理念。
激进的人本主义范式对于研究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且提供了已经成为现成学科的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
激进的人本主义范式在避开用职能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来分析组织及其管理事实方面,与诠释型范式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强调被创造的社会性结构也具有物质利益方面却拓展了诠释型范式。
4述评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对范式的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早,但是都是西方科学家,我国对范式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并且研究成果比较落后,虽然范式这一词的提出距今已有很多年了,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范式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并且对于企业的管理作用非常大,文章中把范式分成了四类,不同的范式代表的观点不同,并且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我认为有些分类过于主观,比如诠释型范式也被称为“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范式,它是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思辨方法,它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并认为社会现象实际上是个人主观经验。
我觉得这种诠释型范式主观性太强,如果运用于企业管理中的话会造成经验主义,或者独裁,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活力。
其实每种类型的范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或者说完全对立或者无关的,我认为它们有彼此的共性和借鉴性,可以相互吸收,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我们现实中的管理中,不能只用一种管理范式,而要针对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和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发展阶段而选择不同的管理范式。
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5提出原因库恩范式理论答题来自由科学史事实例的思考。
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
因此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一观察似乎接近日常生活的事实:除非在真空里,一张纸和一本书落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下落的更快还是更慢?伽利略爬上了比萨斜塔,用一对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铅球,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他们是同时落地的。
6范式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管理学理论研究者往往把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论研究范式统称为范式,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企业网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毫无疑问,学科的交叉不仅带来了知识的更新,更有可能打来研究范式的改换。
因此,现在不妨尝试把个案研究、田野调查、定性定量分析,中场时间段的考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培训开发,这或许是对前面的几个疑虑有所帮助,也或许能成为解决差异化课题的工具。
二研究范式1含义在某一领域内的范式来分类研究这一领域的学问。
2研究现状及评述a、经济学研究范式:对宏观微观进行了万新古典综合的保罗.塞缪尔森认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一度界定分明,但近年来,这两个子科学已经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事业和通胀这类属于宏观领域的问题b、社会学研究范式:美国社会学家里尔茨区分了社会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社会行为范式,这种划分主要是表明社会学家看待社会现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观察角度。
c、当今教育的研究范式: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批判科学d、管理学理论研究者往往把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论研究范式统称为范式,研究范式的学问称为范式理论。
研究范式与研究过程或研究活动高度相关,“任何一类研究都需要综合运用思维工具、技术工具和符号工具,都要有一套从发现问题到检验结论正确性所必需的顺序和规范……这些工具、程序、规范的特定结构性组合,即为‘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只指向研究活动本身,而不涉及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等。
研究范式作为研究者群体开展研究活动时所遵从的一系列规范的结构性组合,是针对“问题域”而言的,它是可以超越学科疆域的研究“规则和框架”,成为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比如,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教育技术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范式,也是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主流研究范式,它跨越了现代学科划分的界限而横贯于多个学科之间。
三分析范式,1.含义指基于一定的理论对某一事物或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现代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
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
2.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a、贝恩(1958)在吸收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CP分析范式。
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
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
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
贝恩特别强调,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要求,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
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某一产业的集中程度,产业集中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
一旦企业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就会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与其他垄断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
同时,产业内的垄断者通过构筑进入壁垒使超额利润长期化。
因而,贝恩的SCP分析范式把外生的产业组织的结构特征(规模经济要求)看作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
b、莫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对社会问题构成要素及其相关的分析模型化,功能分析范式是作为中层理论的社会问题理论的建构方法的核心,具有特定的层系结构和限定条件。
1.经济学和管理学对“人性假设”的相关假定,区别有哪些,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1. 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是人这个社会元素实在太复杂,差异性太大了,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就要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2.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是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上的不同。
其中经济学中近似于“坏人假设”,人们之间是等同关系;管理学中近似于“好人假设”人们之间是差序关系。
3.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
4. 经济学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是一个经济人,理性人。
5. 新经济学制度认为人只有有限理性,人往往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
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其利益。
6. 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没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我们说经济学把人假设成经济人。
7.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
8. 管理学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
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