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标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3-04-19T11:00:20.01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赵广芝
[导读] “思考、领悟”是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它侧重语文的理性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赵广芝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八中学 163114
摘要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心灵对话整合语文素养
在教育部颁发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后,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学先后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阶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对话式”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向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虽然部分教师对今后的语文课如何上还有些茫然,可是,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使教师们反省以前的课堂是多么沉闷、压抑,也使教师们对“基本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充满憧憬,努力向课程标准迈进。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语文课堂:课上得很热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意见不统一的还要争论一番,45分钟就这样在唇枪舌战中过去了。
下课后任课教师在自我反思时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因为贯彻了课改精神,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施了“对话式”教学。
从表面看确实“实施”了“对话式”教学,可是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又能收获到什么呢?“自主”体现在哪里?又“探究”出了什么呢?好像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它更像是闲聊,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说话不叫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唇枪舌战不叫碰撞。
下面我把自己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点滴做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以期共勉。
一、心灵对话,发展理性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功能。
让学生对文本有积极的审美态度、投入主体精神、活跃情感是语文课的根本要求,不能让学生只是理性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只有当学生在情感熏陶中滋润了心灵世界,拓展了精神世界,提升了人生境界,他们才能构建起健康个性和人格。
在语文课上,我力图能达到这个高度。
例如《小狗包弟》一课,在备课时我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想“这篇文章该怎么教”这个问题:通过对第二单元和《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学生对结构的把握应该不是难事;可是学生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反省意识,如果大谈特谈人该严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怎么办呢?最后联系学生实际,我决定用一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去主动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把这个问题设计为“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上课时,我先展示了几张文革时期“牛鬼蛇神”被批斗的图片,引来学生的一片唏嘘。
我一看效果不错,就赶紧介绍巴金的《随想录》,然后说:“下面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边阅读边思考大屏幕上这个问题”。
这个环节结束后,我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刚开始时,学生还比较拘束,可是当有一名同学说“我不喜欢这篇文章,作者也太软弱了,他早干什么去了,现在忏悔还有什么用”时,一下子就激起了课堂的气氛,学生们就这个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在同学们的互相补充下,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了作者送走小狗包弟的无奈与勇于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这名同学的带动下,我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就文章的主题探讨的很深入,可是这篇文章就没有其他方面让你喜欢了吗?”这个问题无疑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刚才还兴致高昂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开始有同学举手了,有的同学从鉴赏语言的角度谈,有的同学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谈……在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们情感的积极投入,不仅课堂效果好,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课堂容量,甚至课下也能听到学生的激辨,“我喜欢这篇文章……”“我不喜欢这篇文章……”,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和教师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重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分不开的。
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对话的课堂。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会倾听和沟通、协作和分享。
”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外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我鼓励我的学生大胆质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祝福》一课的时候,有个细节我记忆十分深刻。
我问学生们:“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么看?”请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十分激烈,有的同学说鲁迅把祥林嫂的所有活动放在了冬天里,所以她的生命里没有春天;有的同学说她运气不好,所以生命里没有春天……同学们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当然绝大多数学生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有学生认为祥林嫂的生命中有春天的理由是她被迫改嫁后生活得幸福。
这时一名男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这里的‘春天’到底指什么? ”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同学显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是啊,春天到底指什么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阐释祥林嫂生命中到底有没有春天啊。
这名同学的提问,不仅解决了我抛给学生的问题,还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
有了这样深切的体会,我相信,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同类型的问题,一定会解决得很好。
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认为这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实不然,我认为其中的重点是探究,自主、合作不过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手段。
就像课程标准指出的一样,在语文课上实施探究学习,既有利于发展语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文本,积累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体例的模块化和内容的综合性。
从结构形式上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是四个独立的部分,但是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这四个部分多有相通和交叉之处。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对这四个部分作了重新安排,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单元。
这一单元文章的特点是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手法多样,而“表达交流”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因此在制定授课计划的时候,我就把第三单元提到第一单元,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这一单元文章的特点的体悟,为议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例的模块化的优点是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例如必修3的小说单元围绕的是人物与环境,而必修5的小说单元围绕的是情节与语言。
但只要是小说就离不开人物、环境、情节、语言。
因此,在必修3第一单元授课的过程中,我适当的加入了其他内容。
比如《祝福》一文情节
性强,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也随着变化,因此在学习此课的时候,强化了一下情节。
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知人论世,因此如果有的作家的作品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我会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祝福》之前,我先做了个鲁迅小专题,效果很好。
“思考、领悟”是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它侧重语文的理性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引导、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要传达的思想,通过“思考、领悟”,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滋润心灵世界,拓展精神世界,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构建起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才能达到新课标中的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