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防范措施 -
【摘要】 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有用性已成为共
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微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外部相关决策
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这种有用性必须以一定质量作
为前提,质量越高其有用性越强,会计信息质量堪称会计工作的
生命。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的质量却令人担忧,会计信息失真
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大,已达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因此,研究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中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提
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失真 现状 原因 防范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广
2、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深
3、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大
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
公害,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大量国有资
产流失,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虚假或失真的财务信
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使监管部
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
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运行带来了负面影响,而这也为贪
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经济生活中不良风气提供了温
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技术性失真
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主要是会计政策自身的局限性所
造成的。会计政策是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制度的总称,是确保
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依据和内在标准,对会计信息产生根本影
响。其表现在:第一,会计政策的不完善性。会计政策不完善造
成会计信息失真,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的不健全,
不规范,不配套,导致会计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差。以《指南》
为例,文中释例极为有限,对同一类收入在不同行业企业核算应
采用会计分录的举例方面,局限于某个行业,对其他行业则无具
体阐述,使这些行业会计人员无参照依据,难以操作。二是会计
政策的滞后性。会计政策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
体情况制定的,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而现实中新的经济
情况不断涌现,使得会计政策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由
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出入,造成
会计信息失真。
第二,会计政策的弹性。其是指会计法规、制度方面规定
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多样性规定上,多样化
处理本来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如不当运用,则可能被某
种不良动机所操纵。如有些企业钻会计政策的空子,利用会计程
序和方法上所赋予企业的自由选择权,通过擅自变更会计估计,
高估资产、高估坏账损失、缩短资产摊销年限等手段,操纵会计
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故意性失真
(1)单位领导思想不端正。有些单位领导为了取悦上级领
导,为“乌纱帽”或“中饱私囊”等各种目的,为谋求偷税、漏税、
骗税等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以提拔、重用或降职、下岗、辞退等
手段威逼利诱会计人员对会计资料和会计数据进行编造、篡改,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
(2)会计人员身份尴尬。会计人员造假,一是迫于他人的
压力,二是单位利益驱使。由于会计人员的聘用、任免和工资奖
金以及福利待遇等都由领导决定,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前途,腰
杆不硬,不得不按领导的旨意行事。部分会计人员为了单位利益
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主动舞弊,在保住单位利益的同时,也获
得了私利。
(3)中介机构通同作弊。一些会计中介机构或注册会计师
在执行业务时,也有弄虚作假的问题。如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师事
务所承办原野公司查帐验资业务时严重失职;浙江会计师事务所
为尖峰集团公司出具含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和有重大遗漏的
审计报告;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在明知云南云投生态环境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即原绿大地公司)涉嫌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的情况
下,还为其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等。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
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政策,降低技术性失真
对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问题,首先应当从完善和建立健
全会计政策入手,使我们的财务会计政策尽可能地全面、配套、
及时,并具有可操作性。应尽量减少会计政策中可供选择的会计
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多
种选择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建议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现行
会计政策的不足和缺陷予以弥补和修正。同时,还应该组织力量
探索和创造新的会计方法,或采用表外披露等方法予以弥补、修
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采取得力举措,杜绝故意性失真
(1)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从表面
上看似乎应由会计人员负责,其实从根本上看,会计信息故意性
失真的根子却在单位领导。单位领导是防止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
的第一道防线。例如,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
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从
根本上确立了单位的会计责任制度:单位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
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
造假屡禁不止的顽症。如果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或
财产严重损害的,首先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会计法》增
加了有关刑事责任的内容,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当然,会计人员和注
册会计师通同作弊的,也要依法追究责任。新《会计法》的出台,
使得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在有法可依方面更进了一步。但要真正遏
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从严、违法
必究。
(2)推行会计委派制度。改革现有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体
制,逐步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是指政府部门、产权
单位向其所属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会计人员监督所在单位
会计行为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强化
监督制约机制的有益尝试。由于明确了委派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的
职能地位,彻底改变了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依附关系,使他们
在执行业务时免除了来自本单位领导人的压力,故有利于充分发
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有利于提
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强化内部制约和
外部监督机制,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
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因此,委派制度的推行,是防范会计信息失
真的有力措施。
(3)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议我国通过构建和完善单位内
部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
体系,提升监管水平,加大公告力度,有效维护会计审计市场秩
序,进一步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
量,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
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