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体育论文-浅谈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及自身体育发展规划

社会体育论文-浅谈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及自身体育发展规划

浅谈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及自身体育发展规划
姓名:
专业:
学号:
【摘要】进入新世纪,社会体育事业备受关注,党的十六大“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
社会体育将呈现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自身规划
社会体育,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完全以业余自愿为原则,既有别于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也不同于带有一定强制成分的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

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更加追求丰富多彩的余暇生活。

同样,社会的发展也要求有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当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一致并形成一种合力的时候,就产生了特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着余暇活动的发展,尤其是集健身、娱乐和自我发展于一体的社会体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公益型和社会、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

中国单位现象是指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特殊社会方式逐一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些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要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力、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的现象。

单位的专业性目标日益占居主导地位,非专业性目标则回归社会,由社区去办理,使得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

社会体育是社会化服务的组成部分,社会体育回归社会、回归社区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并且由于单位专业性目标加强,必将使人们实现利益的途径也日趋多样化,结果使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不断弱化。

目前,中国的社区群众体育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居民生活区又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更没有专门的经费。

因此,社区体育多由政府部门(包括街道办事处)组织,涵盖了社区内的区事业单位,与真正意义的社区体育还有一定距离。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国社区体育还有比较宽广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其次,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

随着社会体育的兴起,人们对体育的专业要求也相应会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准经营和经营性俱乐部。

准经营型是指城市中的体育场馆和拥有一定体育场地设施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入社会体育活动中。

由于我国行政级别比较多,从选材到运动员成才过程变得复杂化,加大了利益关系的冲突。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区域和社会团体的利益,用新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

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增强国民体质是它的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公益福利性质。

但是,现阶段政府对社会体育的投入有限。

国家提倡、支持社会团体、集体或个人办体育,并引导居民为健身娱乐自我投资、自我消费和受益,使我国的大众体育将实现由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过渡。

公共体育场馆和拥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组建的各类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中心,可以实行适当收取服务费的准经营性活动。

另外,高等学校和工厂企业办高水平运动队,所形成的职业体育正在逐渐壮大,目前,虽然只有足球等少数项目实行了职业俱乐部制,但这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这是一种打破政治整合形成的新机制,也是体育社会结构分化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利益群体。

在今后十几年中,准经营型将会获得较大发展。

第三,商业经营型稳定发展。

当市场经济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伴随着商品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文化市场的出现,体育娱乐市场也被一部分有远见的投资者所热衷,我们也开始认识到体育所具有的潜在经济功能。

于是体育与经济广泛融合,体育产
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新活力,以外资或合资形式建成的各种健身服务中心、组织和企业,是纯粹的商业性经营,这种商业化经营是我国大众体育的有益补充,具有广告效益,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具有示范和促动作用,这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一种管理方式。

目前,它将借助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稳定发展,虽然在社会体育中不会占据主要位置,但较长一段时期发展后,这种有偿服务将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导趋势。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体育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家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会提高社会化和产业化。

另一方面,经营者追新求异的特点、较高的专业知识、很大的信息量和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会更多地吸引和满足社会体育需求。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者的素质、社会进步的总要求来看,中国的体育人口呈现总量递增的趋势。

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一当前,加强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全新的社会体育发展体系,从社会体育实践与趋势中概括体育发展的方向,是体育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和重要任务。

1、发挥宣传典论的导向作用,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当前,我们要加大对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宣传力度,传播现代体育项目和理念,并将舆论导向中的政策因素提炼出来,加强体育法制和相关条例建设,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政治保证。

2、坚持走社会体育产业化之路,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经济依托。

社会体育的活力和持久效应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

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优化在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体育产业运作方式的广泛采用,社会体育要增强造血功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在体育产业化中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

3、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并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长期目标。

由于经济状况差异和地域差异所导致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步伐的不一致,成为了制约社会体育整体发展的巨大障碍。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任务重、范围广、时效长,我们应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长期目标和主要方向。

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4、确立终身体育观念,并以此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为个体良好的体育心理导向,终身体育观念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尽管社会体育发展以群众参与为基础,但其质量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展离不开个体终身体育观的作用,终身体育观念为社会体育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经说过:“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由此可见,体育在“三育”中的重要地位。

大量的体育运动实践证明,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机体的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的功能。

这就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一、加强“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学校是终身体育的一个入门期,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体验体育的魅力,充分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于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更新工作,即终身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献身的需要。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学生的认识水平愈高,对体育的热情、兴趣、爱
好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会愈稳固。

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注重兴趣的培养
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业余锻炼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循循善诱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切不可为完成任务而抹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同时,我们在强调学习兴趣的时候,还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在体育锻炼和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去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与能力,积极主动地走向终身体育。

三、注重能力培养
现代学校体育早已摒弃了只是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狭隘的观念,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

即把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与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对抗中发掘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找寻体育的美感,引发对体育的兴趣,产生体育意识,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去进一步学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务必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能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并达到一定的运动能力,以致走向社会后产生“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广虎.论社会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朱萍.努力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
[3]马亦兵.论我国社会体育的多触角发展趋势[J].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4]魏嘉陵.蔡廷川.现阶段社会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