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工程地基处理与地基加固研究与技术发展应用

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工程地基处理与地基加固研究与技术发展应用

论文题目: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工程地基处理与地基加固研究与技术发展应用摘要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所处环境,其地基基础状况和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异,特别是软地基基础,对于施工存在很多难点的现状,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

我们着重分析当前地基基础(特别是软弱地基)存在的问题,配合施工经验,对地基的处理步骤和常见的处理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将质量控制作为施工的重点,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在基础施工的过程中,使软弱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并使地基具有持续稳定性是地基加固处理的主要目的,避免因地基的质量问题而影响其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

关键词:地基加固原理技术目录1前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2常见的地基类型及其特点 (1)2.1软弱土地基 (1)2.2杂填土地基 (2)2.3冲填土地基 (2)2.4湿陷性黄土地基 (2)2.5膨胀土地基 (2)2.6饱和松散土地基 (2)2.7含有有机质和泥炭土地基 (3)2.8山区地基土 (3)2.9岩溶地基 (3)3各种地基的处理方法 (3)3.1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3)3.1.1 排水固结法 (3)3.1.2 振密、挤密法 (4)3.1.3 置换及拌入法 (4)3.1.4 加筋法 (5)3.2杂填土地基处理方法 (5)3.3冲填土地基处理方法 (5)3.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5)3.5膨胀土地基处理方法 (6)3.6饱和松散土地基和含有有机质和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法 (6)3.7山区地基土和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7)4方案的选择 (7)4.1 物理性质 (7)4.2 力学性质 (7)4.3 工程特性 (7)4.4对应措施 (8)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9)致谢 (10)1前言1.1研究背景在我国的沿江、沿海地等广大地区,存在大量的软土层。

而这些地区,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已建或正在建设大量的工程设施。

由于软土具有含水量极其丰富,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埋藏较深等特点,其作为地基将由于固结和剪切变形产生很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而且沉降的延迟时间很长。

如果在设计或施工处理不当,就可能影响其整个工程建筑设施的正常使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谓地基处理,就是指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用以改善地基土的剪切性、压缩性、渗透性、振动性和特殊土地基的特性。

处理的对象是软弱地基和特殊土地基。

1.2研究目的地基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涉及主体结构的体量、结构形式、设施用途、使用功能要求、场地土特点、土层分布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虑以确定处理方案,研究既有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技术,对于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使用、节约投资费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软土是指近代水下沉积的饱和粘性土,是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泥炭、泥炭质土等一类土体的简称,广泛分布在我国沿海内陆平原或山间盆地。

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渗透系数小、压缩性高、强度低,呈灵敏性结构。

软土作为工程建设特别的地基,由于其承载力低、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坍滑或沉降陷。

2常见的地基类型及其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蓬勃兴起,建筑用地日益紧张,许多工程不得不建造在过去被认为不适合建筑需要的场地上, 在软弱土层上建造建(构)筑物时,采用天然地基其强度往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遇到诸如土体稳定、变形等一系列问题。

于是,需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以满足设计的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地遇到软弱地基。

因此,软弱地基处理问题也就显得更为常见和更加重要。

常见的地基类型有:2.1软弱土地基软弱地基的种类很多,按成因一般可分为人工填土类地基;海相、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而成的含淤泥质粘土类地基;各种山前冲积、洪积相所形成的夹卵石、漂石的粘土类地基。

复杂的成因造成了它们在物理力学性能上的复杂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2.2杂填土地基杂填土是由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组成的填土。

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

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

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律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

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2.3冲填土地基冲填土是由水力冲填而形成的土。

近年来多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及河漫滩造地。

冲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视为天然地基的一种,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冲填土的性质。

冲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①颗粒沉积分选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粗颗粒较先沉积,远离入泥口处,所沉积的颗粒变细;同时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层理;②冲填土的含水率较高,一般大于液限,呈流动状态。

停止冲填后,表面自然蒸发后常呈龟裂状,含水率明显降低,但下部冲填土当排水条件较差时仍呈流动状态,冲填土颗粒愈细,这种现象愈明显;③冲填土地基早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高,这是因为冲填土处于欠固结状态。

冲填土地基随静置时间的增长逐渐达到正常固结状态。

其工程性质取决于颗粒组成、均匀性、排水固结条件以及冲填后的静置时间。

2.4湿陷性黄土地基黄土在自重应力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遇水湿陷,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土。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2.5膨胀土地基膨胀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是蒙脱石,它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吸水时体积膨胀,失水时体积收缩,是特殊土的一种。

膨胀土的胀缩变形很大,极易对建筑物造成损坏。

分布范围很广,如广西、云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均有不同范围的分布。

2.6饱和松散土地基粉砂或细砂地基在静荷载作用下常具有较高的强度。

但是当振动荷载(地震、机械振动等)作用时,饱和松散砂土地基则有可能产生液化或大量震陷变形,甚至丧失承载力。

这是因为土颗粒松散排列并在外部动力作用下使颗粒的位置产生错位,以达到新的平衡,瞬间产生较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迅速降低。

对这种地基进行处理的目的就是使它变得较为密实,消除在动荷载作用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

2.7含有有机质和泥炭土地基当土中含有不同的有机质时,将形成不同的有机质土,在有机质含量超过一定含量时就形成泥炭土,它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对土质的影响越大,主要表现为强度低、压缩性大,并且对不同工程材料的掺入有不同影响,对工程建设或地基处理直接构成不利的影响。

2.8山区地基土山区地基土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地基的不均匀性和场地稳定性两个方面。

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基土的生成条件影响,场地中可能存在大孤石,场地环境也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边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它们会给建筑物造成直接的或潜在的威胁。

在山区地基建造建筑物时要特别注意场地环境因素及不良地质现象,必要时对地基进行处理。

2.9岩溶地基由于水的长期溶蚀作用,将可溶性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溶蚀为沟槽或溶洞的现象,称为岩溶。

在岩溶(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冲蚀或潜蚀下使其形成和发展,它们对结构物的影响很大,易于出现地基不均匀变形、崩塌和陷落。

因此在修建结构物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处理。

3各种地基的处理方法3.1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按其原理和作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3.1.1 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法又称预压法,其包括堆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真空与堆载联合作用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和电渗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在预压荷载作用下使软粘土地基土体中孔隙水排出,土体发生固结,土中孔隙体积减小,土体强度提高,达到减少地基施工后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第一、正压固结,也就是说实现排水固结的方法主要是堆载在地基中,从而使超静水压力形成使水排出;第二、负压归结,指的是实现排水固结的方法主要通过负超静水压力的形成来实现,采用的途径有真空预压、降水预压、电渗排水等。

对于预压时间来说,对其的确定必须以理论计算为依据。

3.1.2 振密、挤密法振密、挤密法有表层原位压实法、强夯法、振冲密实法、挤密密实法、爆破挤密法和土桩、灰土桩等多种方法;采用一定措施,通过振动和挤密使深层土密实,使地基土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

第一、通过压实机械不断地压实土,其工具主要是碾压机械,例如压路机、羊足碾等。

通常,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碾压法;第二、以重锤夯实和强夯两种夯击力量对地基进行冲击从而使地基坚实,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称为夯实法。

主要分为两种:1、重锤夯实所谓重锤夯实,指的是以冲击力为主要途径夯实地基,其中,以15千克到30千克的夯垂为工具,用起重机将夯垂运行到2.5米到4.5米的高度,松开夯垂,通过重力的作用产生的力量夯击地基。

2、强夯法强夯法的夯实原理与重锤夯实的原理一样。

只不过,夯垂的重量达到了100千克到400千克,落距提高到了6米到40米。

在这种方法下,地基的强度的提高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强制压缩或振密、土体液化或结构破坏、排水固结压密、触变恢复和固结压密。

第三、振密挤密法将带桩靴的工具桩管打入软弱土层中,挤压土壤形成桩孔,从侧向将土挤密,然后再在桩管中灌入砂石或素土、石灰、灰土等填充料进行捣实,随着填充料的灌入逐渐拔出桩管,形成柔性桩体,并与原地基形成一种复合型地基,从而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能。

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加固松软饱和土地基。

根据施工方法和灌入材料不同,分为沉管挤密砂(或碎石)桩、振冲碎石桩、石灰桩、灰土桩、渣土桩等。

3.1.3 置换及拌入法置换及拌入法有换填垫层法、振冲置换法、高压喷射浆法、深层搅拌法、褥垫法等多种方法;采用砂、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弱土地基中部分软弱土体或在部分软弱土地基中掺入水泥、石灰或砂浆等形成加固体,与未被加固部分的土体一起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的目的。

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可采用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部分(或全部)软土挖去,然后再回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或素土等材料,经夯实处理使之成为建筑物基础的持力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