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福建省交通运输厅2011年7月目录前言 (2)第一章现状评价 (3)一、发展成就 (3)二、现状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二章形势及需求 (11)一、发展形势及要求 (11)二、沿海港口运输需求预测 (18)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24)一、指导思想 (24)二、基本原则 (24)三、发展目标 (26)第四章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 (28)一、主要任务 (28)二、规划及发展重点 (32)三、用地、用海规模 (38)第五章政策措施 (38)前言福建港口是国家规划的五大港口群之一—东南沿海港口群,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五”以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给福建港口带来战略发展机遇,沿海港口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显著发展成就。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给福建带来难得历史性发展机遇,也为海峡西岸港口群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是福建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快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交通建设发展,加快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福建港口的地位将日益提高,作用将更加突显,将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为认清形势,把握规律,科学指导“十二五”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和发展,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三通”需要,我厅组织编制了全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本规划研究报告主要回顾总结了我省“十一五”期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分析判断“十二五”港口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十二五”港口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现状评价一、发展成就(一)沿海港口“十一五”期,我省沿海港口进入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实施的“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交通建设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沿海港口大建设、大发展,沿海港口规划、建设、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

1、港口规划不断完善,港口资源管理力度加大。

全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各港总体规划相继完成,明确了各沿海港口、港区、作业区功能定位和主要货种运输系统布局,为沿海港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较大范围的重要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了港口规划区内建设项目预审制度,使得沿海港口规划得到较严格执行,港口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港口投资大幅度增长,大型深水泊位不足状况等到有效缓解,港口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重点港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港航建设投资332亿元,较规划总投资300亿元多10%,是“十五”总投资64亿元的5.2倍;新增生产性泊位1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约1.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743万标箱,五年新增吞吐能力超过超过以前总能力的总和。

沿海港口具备停靠15万吨级集装箱船、30万吨级油轮、15万吨级干散货船、14万总吨大型邮轮以及两万吨级滚装船的设施条件。

厦门湾、湄洲湾、罗源湾、兴化湾(江阴港区)等重要港湾相应建成了10~30万吨级深水航道。

3、港口生产平稳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5年的1.98亿吨增长至2010年的3.27亿吨,年平均增长10.5%;集装箱吞吐量从2005年的493万标箱增长至2010年的867.2万标箱,年平均增长12.0%;港口货物吞吐量中矿建材料等低附加值货物比重从2005年的41.8%下降至2010年的30%,呈逐年下降趋势,港口生产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煤炭、石油和金属矿石等大宗散货吞吐量增长均超过一倍,厦门港吞吐量率先于2009年突破亿吨;全省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厦门港继2008年突破500万标箱,2010年再创新高,达到575万标箱,福州、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突破100万标箱,2010年分别再创147万标箱和137万标箱历史最好成绩。

4、腹地范围逐步扩大,江西等周边省份从福建港口进出的货物量快速增长,沿海港口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作用已初步显现。

2010年,全省共为外省中转大宗散货826.44万吨,同比增长78.5%,其中厦门港中转大宗散货572.63万吨,同比增长29.4%;福州港中转133.81万吨,同比增长551%;湄洲湾中转煤炭120万吨。

厦门港海铁联运到外省的集装箱共2.15万TEU,同比增长49.8%;厦门港国际集装箱中转量约33.88万TEU,同比增长93.7%,约占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6%。

5、对台客运设施条件加快改善,闽台“三通”快速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品牌”对台客运站的要求,全面完成了福州、厦门、泉州、湄洲岛等对台码头设施改造和提升,极大改善了对台客运软硬件设施条件。

继2008年福州、厦门、泉州港启动与台湾本岛货运直航后,2009年宁德、秀屿、肖厝也先后实现与台湾本岛货运直航。

2009年,厦门港开通了厦门至台中海上定期客货滚装班轮航线,成为两岸首条海上常态化客滚航线;福州港也实现了客滚轮从马尾首航台湾基隆港。

2010年,我省沿海主要港口共开通对台集装箱班轮航线23条,是2009年的3倍多;全省沿海港口共完成对台货物吞吐量1856.58万吨,其中集装箱万标箱67.6万标箱,同比增长17.7%;完成对台客运量149.33万人次,同比增长8%。

6、港口资源整合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各项港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2006年、2008年先后对厦门湾、湄洲湾港口体制实行一体化管理,解决了长期困扰港口发展“一湾两港”的体制问题,极大提升港口发展水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的总体要求,2009年全面启动了沿海三大港口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8月31日厦门港、漳州港实现大整合,并经交通运输部批复公告。

与此同时,港口管理水平、建设水平和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和经营市场不断规范,建设和生产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港航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二)陆岛交通“十一五”期,全省共投资5.29亿元,建成陆岛交通码头58座,其中,海岛27座,大陆侧31座,基本解决人口在500人以上岛屿及其对应的大陆侧陆岛交通难的问题,实现了人口在5000人以上岛屿具备陆岛滚装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部分较大岛屿的陆岛交通条件,同时结合部分岛屿的旅游开发配套建设陆岛交通码头。

(三)内河水运“十一五”期,我省加强了内河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一些成绩。

2006年12月,《福建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加快进行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下跌问题和治理工程、闽江内河标准化船型课题以及闽江航道整治工程等研究;着力推进内河航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闽江南港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得到交通运输部的支持并于2010年开工建设。

同时,内河船舶运力规模迅速增长,船舶运力由2005年的17.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63.2万吨,年平均增长29%,船舶平均吨位由2005年的96.5吨提高到2010年的228吨,翻了一番多。

(四)支持保障系统“十一五”期,全省共投资2500多万元用于内河水上支持保障保障系统建设,比“十五”期增长近二十倍;地方海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福州内河交通管制监控中心已初步建成;同时地方海事执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共配臵海事执法车75台,海事执法艇12艘;地方海事站点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内河水上应急范围基本覆盖闽江、金湖、九曲溪等重点通航水域,内河水上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强化,事故逐年下降,“十一五”期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十五”期降低约10%。

二、现状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沿海港口经过“十一五”期快速发展,我省沿海港口能力和吞吐量水平均得到较大提高。

至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4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2个;泊位吞吐能力3.2亿吨,其中集装箱1282万标箱。

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67万标箱。

从沿海港口能力平衡情况分析,沿海港口码头总体能力与港口吞吐量基本相适应,货物吞吐能力和吞吐量比值达到1:1,大大高于“十五”末期的0.65:1,集装箱吞吐能力和吞吐量比值达到1.5:1,厦门港、福州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均超过实际吞吐量的50%以上;煤炭吞吐能力5800万吨与吞吐量水平总体基本平衡;油品等液体化工吞吐能力8200万吨已大大超过2000万吨的实际吞吐量;矿石吞吐能力和其它散杂货码头能力处于总体不足状态。

沿海港口存在以下主要薄弱环节或问题:一是沿海港口规模与港口资源大省地位还不相匹配,港口对国民经济支撑和带动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布局依然较为分散,港口集中度不足,形不成重点核心港区。

除福州港江阴港区、厦门港外,其它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沿海港口运输系统布局尚未形成,码头泊位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区域码头通过能力不平衡,部分企业专用码头能力富裕,社会公用码头能力不足,没有 25万吨级以上矿石泊位,缺乏对台客货滚装码头,部分老港区、作业区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港口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薄弱,连接内陆省份的铁路少、运力低,多数港区(作业区)没有支线铁路,使得港口辐射范围和带动能力受到制约。

同时,港口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较为缺乏,使得航道、口岸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陆岛交通经过“八五”~“十一五”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省沿海岛屿陆岛交通经历了“恢复”和“普及”,“缓解”和“提高”的历史发展阶段,全省共有199座新建、扩建陆岛交通码头项目(其中海岛99座,大陆侧100座)纳入交通运输部陆岛交通建设计划。

截止2010年底,沿海岛屿基本实现500人以上岛屿上有一座陆岛交通码头,在大陆侧有对应的交通码头,大部分5000人以上较大岛屿有两座以上码头并具备陆岛滚装运输条件,陆岛交通现状基本适应海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是,陆岛交通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陆岛交通码头规模小、等级低。

部分较大岛屿虽建有陆岛交通码头,但由于码头规模小、等级低,对海岛经济促进和带动作用还较为有限。

少数面向外海岛屿的码头,由于掩护条件差,人员、货物上下仍受潮水和风浪较大影响。

2、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县乡配套建设资金筹措普遍不足,导致大部分码头装卸设备、水电、候船室等相关配套设施无法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部分接线路等级标准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地影响陆岛交通码头功能的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