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状况调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状况调分析

关于开立银行的调研报告
调查因素:居民存款金额及储蓄率的调查
储蓄,存款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的主动力,在看着存款中数字不断的上升,金钱社会中没有钱(可以说是储蓄)是万万不能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

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裕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

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曾长。

本文利用我国1979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关于储蓄与人均收入的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可以得出可支配收入率对储蓄率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

自1949年以来,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约为0.9%。

我国的资本收益每年0.9%,大大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

可见,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则偏低。

从储蓄角度来分析,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那应该如何降低我国的储蓄率呢?下面我们将以居民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1.现实状况:我国居民储蓄近年来不断上升(以近十年数据为例)1.1.数据分析
表1
年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亿元)
2000 64332.4
2001 73762.4
2002 86910.7
2003 103617.7
2004 119555.4
2005 141051.0
2006 161587.3
2007 172534.2
2008 217885.4
2009 260771.7
用Eviews分析得到
图1
图1中横坐标为年份,即从2000到2009;纵坐标单位为亿元;x代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亿元)。

从图表中可得到2000到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快速上升。

1.2.现实角度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近年来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好,收入不断的增加,但也同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社会普遍关注的买房问题,老百姓就是用历年存下的钱即储蓄来买房的,从而储蓄不断增加。

总之造成这种状况可以从收入因素、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方面来分析。

2.我国高储蓄的影响因素
2.1.收入因素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在本文中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分析储蓄量。

表2
年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00 6280.0
2001 6859.6
2002 7702.8
2003 8472.2
2004 9421.6
2005 10493.0
2006 11759.5
2007 13785.8
2008 15780.8
2009 17174.7
用Eviews分析得到
图2
图2中横坐标为年份,即从2000到2009;纵坐标单位为元;x代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2000年到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的上升,则可得到我国居民储蓄也在不断上升。

2.2.利息率
在西方经济理论里,利率通常和储蓄成正比。

因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轻松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居民储蓄。

然而,从我国的利率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储蓄与利率存在弱化现象,即利率的下降并不一定能降低居民的储蓄存款。

我国利率政策与西方经济理论不符的原因为:首先,西方国家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居民的消费都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

当人们预期到利率的下降会降低他们的收入时,他们会迅速地转移资金,投向更为有利的投资对象。

其次,西方国家存在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就使得人们可以放心消费,放心投资,因为他们都有最后一道防线——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保障。

最后,西方国家的消费理念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贷款消费,并且有良好的信用体系给予保障。

可见,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很大,但是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了相关条件,它才能发挥出作用来。

就以1979到2002年一年期储蓄利率来看其趋势:
表2
年份一年期储蓄利率
1979 3.78
1980 5.04
1981 5.4
1982 5.67
1983 5.76
1984 5.76
1985 6.72
1986 7.2
1987 7.2
1988 7.68
1989 11.12
1990 9.92
1991 7.92
1992 7.56
1993 9.26
1994 10.98
1995 10.98
1996 9.21
1997 7.17
1998 5.02
1999 2.89
2000 2.25
2001 2.25
2002 2.03
用excle分析
图3
由图3可见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重要。

2.3.收入分配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

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2.4储蓄水平
储蓄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因为如此发展中国家要不断吸金,但是我国就出现储蓄过高的现象。

4.1.由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
(1)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对居民的储蓄率变化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还是比较明显的。

居民都有明显的储蓄习惯问题的存在。

(2)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重要。

这方面有很多的原
因,其中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1998年以后,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人们的储蓄倾向受预期的影响更大。

这方面从人民银行数次通过降息来调整储蓄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也可以看出来。

(3)银行可以根据居民的储蓄以及避险心理,向居民提供金融理财产品的服务,
在提高银行业绩的同时丰富了居民的投资渠道。

银行吸收了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对外贷款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或进行证券保险基金的投资,使得资金使用更加活跃,加强了存款的流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