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有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的。
当然,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生活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形成,生活德育蕴含在生活教育之中,并随之发展而发展。
大体上来看,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萌芽、形成、发展以及成熟这四个时期。
2.3.1 萌芽时期(1917—1926)
1914年,陶行知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得政治硕士学位,然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前文已介绍有重复)就是在此期间他深受杜威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当他1917年留学回国时,就试图把杜威的教育思想试用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上。
1918年他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就认为生活主义是包罗万象的,凡人生一切所需都属于其范围,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
这也是陶行知对于生活教育的最早论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也是萌发于此。
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我之学校观》这篇文章里,陶行知明确指出,“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
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必须情愿社会化。
”1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也已经开始萌芽。
1919年2月,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迈出了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认为教采取何种方法需要看学生适应哪种方法。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萌芽也就始于他用“教学法”果断的取代之前的“教授法”。
后来,陶行知又明确提出了德育要注重自治这一主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人的角色,他们不能把教育与训育分开来,要多于学生亲近,注重以人教人。
2.3.2 形成和发展时期(1927—1936)
1927年3月,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陶行知的带领下正式建成。
晓庄师范的创立,主要是为了试验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生活教育新理论,它的创立也促进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在晓庄师范,没有专门的校舍,也没有专门的教师,只有指导员。
天地就是他们的校舍,农夫、樵夫、农妇等只要是有较多经验和学问的人都可以是他们的指导员。
在这里读书不再是学生唯一和最重要的任务,他们要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做才是他们的中心,也就是要“教学
1《陶行知文集》第2卷,309
做合一”。
正如陶行知说过的“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
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兹。
”但同时他认为如果单纯的只是出力耗费体力的那种做,也不是真正的做,真正的做是建立在用脑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在“劳力上劳心”。
因此,后来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教学做合一”。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晓庄师范的德育是“动手”、“体验”和“实行”式的德育,是充实生动的生活德育,而并不是那种脱离生活实际只一味的教师在讲台上的灌输说教式的德育。
这也标志着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初步形成。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后,陶行知提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行团结抗日,要在全国试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生活教育主张。
于是,在1932年10月,这所半工半读,提倡抗日救国的山海工学团在上海正式开学。
在这里,不需要围墙,不需要增添多少设备仪器,社会就是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
每个人都参与生产、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人人为人的和谐场面,把工厂学校和社会真正的融为一体。
“小先生制”和“即知即传”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在此被提出并实践的。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还有新安旅行社的成立,它发自淮安,是由儿童组成的流动学校,冲破了鸟笼式的旧教育的束缚,在十七多年的革命斗争生活中,他们走遍南北西东,途中宣传并实践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后来很多都成长为革命战士,为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工学团和新安旅行社不仅是陶行知生活德育实践的成功范例,而且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2.3.3 成熟时期(1937—1946)
“七七”事变爆发后,陶行知提出了战时教育的思想,后来全面抗战爆发,他又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
育才学校的创办作为生活德育思想的又一次实践,在这个时期及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一所难童学校,也是他晚年进行教育活动和实践的主要场所(该校与1946年迁至上海,解放后改名“行知中学”)。
育才学校重视人才教育和早期教育,陶行知认为创办育才的主要意思在于培养人才的幼苗,他还认为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比如音乐、绘画、自然、戏剧、文学及社会等等;育才学校重视因材施教和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造性的活动;育才学校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育才学校重视军事训练,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尤其重视生产劳动教育,陶行知强调要伸出双手进行生产劳动,要自食其力;育才学校还重视集体、课外以及校外活动的教育。
育才学校让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日渐完整。
1946年从开始筹划到正式开学仅用了20多天的社会大学在重庆创立起来
了,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次新的实践。
这也是在周恩来同志关于“可以给职业青年办个夜校嘛”的提议创办起来的。
同时也是一所崭新的民主大学。
关于社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即人民的“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
”2实行“自学为主、教授为辅”的学习方法,以人格、技术、组织、知识四项教育的学习作为其教育的方针,其中人格教育是其核心。
社会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培养了一大批对社会的有用之才,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也进入了成熟时期。
2《陶行知文集》第8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