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一词多义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通假字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倡导;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
同(近)音形异字通假。
如:①矢口否认:“矢”通“誓”,发誓;②流言蜚语:“蜚”通“飞”,无根据;③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
如:①拨乱反正:“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
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用作使动的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当鱼肉”; ②幕天度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不远千里:远,“远离”;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①披坚执锐:坚、锐,坚甲、利兵(即锐利的武器);②假公济私:公,公家的名义,私,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性: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①不耻下问:耻,“以……为耻”;②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斧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①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4.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一身二任:二,“担任两个”;②二三其德:二三,“改变”;③人一己百:一、百,“做一次”、“做一百次”。
5.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
如:①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的吞”、“像虎一样地咽”;②犬牙交错:“犬牙”作“交错”的状语,“像犬牙一样”。
(2)表示行为动作处所的。
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趋向的。
如:①上窜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方式的。
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5)表示行为动作用具的。
如:①车载斗量:“车”、“斗”作“载”、“量”的状语,“用车”、“用斗”;②刀耕火种:“刀”、“火”作“耕”、“种”的状语,“用刀”、“用火”。
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
有三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
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宾语“焉”提到“附”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
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在动词“待”前;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
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前。
2.介宾短语后置.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动词“绳”后。
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谓词“精”后。
成分省略1.省略代词。
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
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报李:省略了“于”,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
如:①行尸走肉:中间省略了“与”,即“行尸(与)走肉”;②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③见异思迁:中间省略了“则”,即“见异(则)思迁”。
4.省略谓词。
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一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1巧用成语学古文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联系成语释义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例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同理,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中“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天理昭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文言语法1、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1)名词作状语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
如:“狼奔豕突”“狼”意为“象狼一样”,“豕”意为“象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作状语。
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意思,“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生死肉骨”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灾梨祸枣”的意思是“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
(3)意动用法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已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妻梅子鹤”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等。
2、通假字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水清石见(同现),虚与委蛇(同逶迤)等等。
3、语助词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我武惟扬”,“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4、互文古汉语有互文的修辞方法。
这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炼方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和客均下马上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成语中也有这种修辞格,“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1、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句,成语中亦有。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表判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是否定判断。
3、表被动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
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例“蔓草难除”等。
4、省略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
其它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例举。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