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农村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二三事
文中描述了一个真实的贫穷落后半封闭的农村:
(1) 人口星散,村中居住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外出务工,很多
跟是想尽办法如逃瘟疫一般逃离这块生养了他们的土地。
(2) 农村的土地因为劳力限制,耕种方式巨变。水田当旱地种。并且过
分依赖除草剂和农药导致土地退化,土质板结,庄稼易死,产量大
减。人们种地力不从心,采取暂时占田来表明所有。周围树木吞噬
农田。青年人不会种地,独留老一辈苦苦支持,自然和人争夺田地
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村庄衰弱的势头已经无可阻挡。
(3) 老一辈日渐凋零的,还眼睁睁看着一生眷恋的土地逐渐衰弱,看见
不少人年轻人的不争。
(4) 第一代打工者的彷徨无力,一方面生活的所迫,一方面又对田地缺
少热情,独留下村庄自顾自凋零于时间。
(5) 第二大打工者前途昏暗,因为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加之突然面对
花花世界极易迷失自我,堕落,啃老,当上一辈失去劳动能力和经
济收入,第二代打工者将何去何从呢?
(6) 良风美俗衰弱损蚀,儿女不尽孝道。两性关系混乱,没有太多感情
基础的婚姻加之极端恶劣的条件导致婚姻不牢固容易破损,深深影
响孩辈成长发展。
(7) 现代化的严重受灾区。大量难以分解的垃圾堆积小村庄,恶化环境,
影响水源,对于村民生计造成巨大影响。路况极差,交通事故频频
发生。打工者的生存环境差,导致严重精神问题,不仅不能赚钱,
反而为家里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商业化,货币化导致失去了往昔人
情和社会认同,传统手工业。
(8) 基层“行政”是堆砌于裙带关系和人情之上,自治和行政化为象征
性;村委分裂,各自为营;漠视民生;村委还利用职位之便与民争
利,总之治理一塌糊涂。
开始其实有过疑惑,这样的现状是否可以称得上是“触目惊心”。比起
“天天需要坐滑索去上学的孩子们”所在的山区,“被各种所谓中介‘批量’
贩卖的妇女孩子们”所在的村子,比起“与世隔绝甚至听都没听过外面世界
的孩子”所在的偏远地区……文中所述的一个与外界可以人口流通,货币流
通,商品流通的村庄并不算太差。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题目描述为
“触目惊心”绝对不为过。一个本来民风淳朴,舒适平淡,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村庄,一天突然被“现代化”击垮,不仅没有追上现代化的进程,
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反而成为现代化的受害者。不仅环境大受污染,
而且在外界迅速的现代化中,外出务工者迷失自我,小村庄中最朴实的人际
关系也被打破,人们过分注重金钱和自我利益,同时也沦陷了传统美德。物
质基础仅一息尚存,精神文明沦陷得几近一点不剩,难道不算“触目惊心”
么。精神失落的小村庄,如同被抽筋的龙,被剔骨的凤,失去了命之根本。
文中提到“早在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乡土重建的问题,认为
在当时,乡土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冲刷,一切资源都被开矿似地挖起运走了,
乡村衰败,不可持续。”七十年前就有了如此费孝通先生的预测,为何到今
日人们眼睁睁的看到毁灭如同预示一般降临?文中解释道“乡村真正的衰
败,城市化的巨大威力,到今天才显露无遗。今日的乡村,才真正衰败而需
要重建,”归结于,之前乡村衰败的迹象太浅,还未达到人们不得不重视的
地步,所以直到今日——乡村真正衰败到需要重建的时候人们才关注了起
来。其实这种说法也有他的道理,譬如法国大革命,它是一次有一次血的捍
卫,才最终缔造出了在当时革命化最彻底的法兰西。譬如寓言故事中扁鹊讲
述为何自己的名声胜过医术更高明的两个哥哥是因为自己在病人病入膏肓
的时候才出手,然后药到病除,所以被人们称为神医。的确,过去的七十年
里前面绝大部分时间的城市化步伐远远不如近一二十年。再加之之前那些年
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太繁杂又广阔的方面,没有意识到村庄的衰弱也是情有可
原。
即使如此,我个人还是坚决站在“只要愿意,乡土一定可重建,并且发
展为一种可以和城市化现代化相协调的全新模式。”但是我的想法建立于“愿
意并且行动”的基础上,这个愿意的主体,不仅仅是正在处于乡土衰弱中苦
苦挣扎的人们,不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看得到乡村衰弱并且为之痛心的文人志
士,也不仅仅是一两个抱负远大却囿于成见和人情的小干部或者热血青年。
这个愿意需要是全体人民。是群众,社会,政府,国家……想要去改变整个
城市化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的是一个大的集体同心协力,一齐面对。
因为造成如今村庄衰败井喷现象的原因除了根本的“城市化的浪潮冲
刷”外,还有很多重要原因:
1.
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体系的不完善,
造成了孩子文化水平低,没有树立足够正确观念,在外面的
世界极易被腐蚀,对于乡土的情感败于生计。医疗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人们有病难医,“一病托着等死”的观念滋生,使人们丧失
斗志。养老体系不完善,造成子女不按照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供
养老人,让操劳一辈子的老人老来心酸不已。
2.
社会关注度的淡漠。
社会现在的关注风向有点随着时代发展而扭曲。譬如,十月
份,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如此一个值得与国同庆的喜事,被
各种媒体用“黄晓明Angelabyby大婚”刷的热度全无。一时间
批评家纷纷指责一个科学家几十年含辛茹苦的研究而取得一个
值得中国人欢呼雀跃多日的结果被两个艺人的一场婚礼压过,这
是不是在传递着一种病态的观念:读书何用?知识何用?确实,
对于很多人而言娱乐圈的花边新闻比科学界的发现更有吸引力。
但是各大媒体,作为当今社会占据极大重量的公众引向标,不能
够权衡好价值观的孰轻孰重,这一点值得人们深思。关注淡漠不
仅对于媒体,对于普通人也是,人们对于很多安身立命国之兴亡
的常识淡漠,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淡漠。无知并不是天真,而是
愚昧,而是人文情怀的缺失。
3.
社会组织的纪律不良。
前不久有一新闻,讲某希望小学每年收到重达十吨的旧衣
物,人们的爱心不假,但是孩子们的需求确实没有那么大。停水
有人向上级反映衣物过多浪费的事情,反而遭到训斥。这真的是
很多问题,有的地方与世隔绝,人们贫穷到身无长物,没有人知
晓,没有人过问。有的地方从实际上说容纳不下人们“满溢”的
爱心,可是回馈的声音却被所谓上级阻拦。
4.
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缺失。
对于村委的飞扬跋扈,山中称霸的行为无人监管制止,村民
利益受损无处举报。实属悲哀。
5.
整个社会宣扬的思想偏差。
譬如人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分数高低,而不考虑人才
的素质培养,损失了大量创新方面的人才——在国外拥有最大可
鞥成长为天才的一部分的人。以及对于青年人就业观的错误宣
扬,导致人们就着“城市化”奔赴城市,胡虐了乡村。
6.
过于紧张的社会环境,压抑的人际关系。导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
赚钱养家啊过程中收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精神问题。
7.
人们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科技化”同时,轻贱了环保方面,
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导致本来知识水平文化不高的村民深受环
境污染对身心的毒害。
8.
人们对于创新方面的理解有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和发展。所以很多传统精致的手工艺品走向衰弱。若是有人能够
别出心裁,将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守护相结合,传统工艺也
不至于走向灭亡。
9.
部分病态的社会追求对于美好传统文化的侵蚀。
具体体现在过去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谊被物欲阻碍,人
们缺乏信任感,有了财物后患得患失。受到“拜金主义”,“物欲
主义”的侵蚀。
……
由此可见,重建乡土面临着很多的障碍,但是,若是每一个
人都能重视起来,从自身做起,多上心改变挽救。那么任何困难
除以13亿都是微不足道,重建乡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