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醇、氯仿、丙酮理化性质

甲醇、氯仿、丙酮理化性质

一、甲醇甲醇的理化性质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铅、铝除外),略有酒精气味。

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沸点64.5℃,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6~36.5 %(体积比),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

甲醇的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甲醇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其毒性。

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的甲醇,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而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

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

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

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

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

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二、氯仿氯仿的物理性质氯仿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气味似乙醚,吸入有灼烧感的甜味。

沸点为61~62℃,相对密度1.484 (20℃),蒸气压160mmHg (20℃), 245mmHg (30℃) ,蒸气密度 4.36 (空气=1,20℃),在水中不溶(25℃时仅0.5 % 体积百分率)。

氯仿的化学性质腐蚀性液态三氯甲烷会腐蚀某些塑胶及橡胶外层。

聚合性不会发生危害性之聚合反应。

感光性纯的三氯甲烷对光敏感,常加0.75%乙醇当安定剂,储存时须避光与防热。

反应性与不相容性(1)三氯甲烷会被强氧化剂氧化(如铬酸),而产生光气及氯气。

(2)三氯甲烷会与强酸、强碱起反应。

(1)三氯甲烷和钠(或钾)混合后,如有振动会发生爆炸。

(2)三氯甲烷和甲醇(或丙酮)的混合液,放入强碱污染过之容器,会发生激烈反应并爆炸。

(3)与活性金属(如铝、镁)粉末混合,会引起爆炸性反应。

分解性(1)遇火焰会分解产生氯化氢、光气及氯气。

(2)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会缓慢分解。

(3)在有空气存在下,即使黑暗环境下也会缓慢分解。

氯仿的危害三氯甲烷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

急性中毒: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

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湿热和粘膜刺激症状。

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射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痹、心室纤维性颤动。

同时可伴有肝、肾损害。

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以后出现麻醉症状。

液态可致皮炎、湿疹,甚至皮肤灼伤。

慢性影响:主要引起肝脏损害,并有消化不良、乏力、头痛、失眠等症状,少数有肾损害及嗜氯仿癖。

安全防护措施:有害液体,能被皮肤吸收,吸入其蒸气也是有害的,需在通风处使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有毒,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能产生剧毒的光气。

在空气、水分和光的作用下,酸度增加,因而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三、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

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

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脱脂,脱水,固定等等。

丙酮能溶于水、乙醇、乙醚及其他有机溶剂中。

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2.55%~12.8%(体积)。

丙酮能进行α氢的反应,例如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自身或与其他化合物发生类似羟醛缩合反应等。

理化参数丙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的辛辣气味的液体。

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

密度在25℃时比重0.788 ,熔点-94℃,沸点:56.48℃,饱和蒸气压53.32 kPa (39.5℃) ,折光率1.3588 ,闪点-17.78℃。

自燃点465℃,爆炸极限2.6%~12.8%,最大爆炸压力87.3牛/平方厘米,最易引燃浓度4.5 ,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浓度6.3% ,最小引燃能量1.15毫焦(当4.97%浓度时) ,燃烧热值1792千焦/摩尔(液体,25℃) ,蒸气压53.33千帕(39.5℃) 。

毒性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

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

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 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

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

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4、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

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人身防护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带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

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消防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酒精泡沫,二氧化碳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用水稀释过之丙酮溶液,亦有可能燃烧。

特殊灭火程序:1.用水灭火是无效的,但可使用喷水以冷却容器。

2.若未泄漏物质尚未着火,使用喷水以分散蒸气。

3.喷水可冲洗外泄区并将外泄物稀释成非可燃性混合物。

4.蒸气可能传播至远处,若与引火源接触会延烧回来。

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设备:灭火时需穿戴经NIOSH认证的自携式呼吸防护具及穿著全身包覆式防护衣。

急救1、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2、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

3、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

4、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

5、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泄漏应急处理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