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工作情况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去年 4月 17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截止 7月 9日,已完成交接工作,于 7月 10日起转入正常接收, 步入常态化管理的轨道。
全区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 166名, 已经解矫 71名,现共有 95名。
其中缓刑 65人;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14人;假释 12人;暂予监外执行的 3人 ; 管制的 1人。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为了规范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起草《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 制作出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市里要求的三个阶段, 结合我们江北实际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天。
以区委办文件形式下发了《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 ,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工作原则及目标、工作范围及任务, 实施步骤、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并建立了例会、请示报告、档案统计、教育培训和奖惩考核六项制度。
同时我们在档案建设上下功夫, 统一印制各类登记表、社区矫正人员登记名册及帮教志愿者名册。
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矫正对象人户分离,针对这一现象,及时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参照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日后的规范运行。
为了加强公安局江北分局与区司法局的联系, 及时制定并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名单。
要求每个月, 公安局江北分局各派出所的联络员与辖区司法所按照相关规定, 不定期地交流信息, 交换意见, 相互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和管理工作。
今年还出台了《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期满档案的几点意见》。
通过健全工作制度,达到了沟通信息、了解情况、研究工作、协调问题的目的,为社区矫正工作日常管理、分类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基础。
(二、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江北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
并按委员会统一要求, 人事部门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 报请并同意, 通过内部调整, 成立了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科。
财政部门按照需求, 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经费和人头经费; 公、检、法三部门全力协助配合, 为确保社区矫正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各街道、慈城镇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并明确由街道、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
各街道、镇结合工作任务,将民政、教育部门列入领导小组成员。
各司法所落实了相对专一的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管理。
(三、依法管理,注重实效。
首先是注重公益劳动基地的建立。
公益劳动能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回报社会,减轻他们的罪责感。
目前全区共建公益劳动基地 5个。
主要以敬老院、公共场所 (社区公园、绿化带、居家养老场所为主,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落实每月 2个工作日的公益劳动时间。
庄桥街道还制定了公益劳动出勤卡, 以监督矫正对象的出勤率。
在公益劳动过程中, 一些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 并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为敬老院的老人免费赠送牛奶、饼干和日常生活用品。
其次是组织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
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 是提高思想认识, 改变思想观念, 矫正其不良行为, 提升道德品行的良好手段。
我们针对矫正对象的刑罚种类不同,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法律知识, 实行专题化教育, 做到每月集中学习一次。
中马街道采取免费为社区矫正对象订制浙江法制报的方法促进其学习教育。
(四、严格管理,正面引导在日常监管工作中, 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对矫正对象的走访, 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表现, 做到思想教育从严, 生活关心到位。
每月至少到每个矫正对象家中走访一次, 还不定期地进行电话联系。
一方面严格按照制度规定, 要求服刑人员每月书面汇报一次, 随时掌握服刑人员的行为动态; 另一方面每月按照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办法, 进行考评, 年度进行汇兑。
去年年末, 甬江街道对二名表现特别优秀的社区矫正对象给予了物质鼓励。
从而调动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 我们注重档案的建立。
做到一人一档, 将日常表现、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 图表等及时收入个人档案中。
按照《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期满档案的几点意见》 ,进一步规范档案的建立。
(五就地取材,共驻共建。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各自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与宁波大学法学院签订地校法制共建协议, 率先在孔浦街道开展了“法律人在行动” 活动。
首先我们聘请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讲师组成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事务和心理学专家咨询组, 指导社区矫正工作, 研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及心理问题, 探讨、提出立法建议。
其次, 我们聘请了在校大学生为社区矫正工作帮教志愿者, 深入到村、社区, 提供司法协助。
一来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法律专业工作者紧缺的难题, 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输入新鲜血液; 二来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一个实践场地。
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实现共建单位的双赢。
做到因地制宜, 抓出各自的工作特色, 努力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责任分工不明确,司法行政系统陷于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其试点工作。
实践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 职责与权力不明确, 社区矫正工作竞变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反而使过程复杂化。
一是法律文书移送不及时,造成衔接不力。
从 2005年起浙江省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先后联合出台了《 <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 >的通知》、《浙江省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办法(试行》和《 <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修改 >的通知》。
但有些部门并没有按照其中对衔接制度规定的 , 在7日内将法律文书移送到矫正机构 , 尤其是异地 [本文由范文阁搜集整理 ]法院、监狱法律文书送达不到位。
再加无具体报表统计,最后形成司法部门多次打电话到相关部门寻问是否有相应的矫正对象需要衔接。
二是监督力度不够,脱管、漏管现象严重。
相关部门本因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即矫正对象人数、个别对象的矫正期限、是否按期报到和解除矫正等 ,但由于没做好信息共享系统,实际监督大打折扣。
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由司法行政工作“唱独角戏” 的窘境。
(二、“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成为矫正工作瓶颈“人户分离”是社区矫正工作经常遇到的且较为棘手的问题。
“人户分离”通常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户口、住址在同一地, 而因做生意或其他原因经常不在本地居住; 二是户口在一地, 购房在一地,居住又在第三个地方;三是户口在本地,人在外地打工,无具体住址,也无联系方式。
而对于“人户分离”的矫正对象,如何进行日常矫治的问题,法律尚无明文规定。
从调查中得知, 当前对于外出打工的社区矫正对象, 司法所都是要求他们采用每周通过电话的方式掌握信息, 然而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强, 场所不固定, 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 而另一部分人即使保证每周都能够电话联系 , 但也都是全凭矫正对象自己说了算 , 是真是假,难以考证 , 请假和会客制度根本无从落实,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这种现象, 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一方面, 个别矫正对象故意制造麻烦, 有意钻空子, 不如实报告自己的住处, 不参加各种矫正活动。
另一方面, 各社区矫正管理单位相互扯皮、推诿,相关责任难以界定。
这种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还会给社会治安留下很大隐患。
(三、基层司法所无强制权,本身力量薄弱,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 但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 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 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执法单位。
而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对此内容规定却几乎是空白。
也没有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刑罚执行的法定权力, 这与司法行政机关在实践中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不相符, 造成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不统一, 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没有强制权。
实际工作中, 我们已经碰到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 而面对这些现象, 我们的工作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另一方面, 浙江省的司法所是乡镇、街道的内设机构,与综治办是一套班子二块牌子。
经调查,我区各司法所平均有 3名工作人员。
承担着司法所日常的 9项职能, 现实中又未与综治办真正分家, 多多少少都兼顾着两个职能办的任务。
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在司法所, 甚至要求对社区矫正对象做到“日记载、周小结、月评议”的考核方式,难度很大。
我区有的街道矫正对象有 20多名,还有增长的趋势。
人手缺乏, 一兼多职, 任务繁重, 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再加上工作人员编职不一, 有行政编制,有事业编制,还有镇、街道外聘人员,整体素质难以保证,业务知识缺乏。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发挥。
(四、被剥削政治权利人员不服管现象严重,对社区矫正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都是在监狱内服满刑后, 回到社会的, 他们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但未构成犯罪的, 《刑法》未对此作出相应的制约、制裁措施和规定。
司法所只能依据有关规范性文件作出警告、记过两种行政制裁措施, 不能象缓刑、假释等监外执行罪犯, 给予撤销缓刑、假释予以收监执行制裁, 又不能延长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 当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届满时, 也只能宣布恢复其政治权利。
所以这两种处罚措施对矫正对象根本无威慑力。
我区在移交过程中, 表现差的 2名矫正对象都是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
其他地区还出现拒绝参加各项活动, 甚至谩骂、威胁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司法局虽然对个别矫正对象予以警告处分, 但收效不大。
甚至公安机关对此类人员也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 其他各类矫正对象相互效仿, 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一、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明确职责。
我们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自的职能, 职责和权限, 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地位, 并赋予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