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咼智慧:不
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
老子解读六 道家最高的智慧:不敢 无知 无欲无为的
真实含义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
治矣。
:“贵上见”的经典案例:国酒茅台的非自然雄起
在老子看来,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贤”和“不贤” 更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值得向往和拥有的
“可欲”之物。大家会说:老子没有活到现在,如果看到现在 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新奇好玩的东西。如果他出现在现代,难
道真的会不动心吗?恐怕就不会这样说了 ,也一样会被弄迷
糊的吧?
其实,老子认为:所有的一切希奇宝贝,一切你以为值得“贵”
“尚” “显”的东西 都不是真正的存在,都是人心自己的定义; 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幻想和自恋,自己沉迷在自己创设的 概念世界中不可自拔。
这可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而是一种看透复杂 事物背后真相和本质的智慧。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前一章里 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的事例应用和说明,真
正看懂了第二章,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这里 ,我们举“国酒
是人心的作用,而非自然的本质。
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现在的职位,是在北京专门
待的水平很高,一餐下来需要一两万元。问他们到底在吃什 么宝贝。他说,别的不提,光说酒,一定是茅台。我想茅台也
不贵,不就五百多元吗?有些“法国庄园酒” ,还要两千美 元一瓶呢。他说外国的红酒国人们不喜欢,我知道的五百元 茅台只是“入门级”的,他们喝的是五千元一瓶的陈酿高档 茅台。
是啊,茅台已经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名酒” ,价格也在天上 高高挂着。各位会认为: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尊贵”的“难
得之物”吗?没错,老子承认茅台酒是“真实存在” ,这一点
上老子决不是“唯心主义者”,他只是认为:茅台的“不凡身
价”和“国际地位”,都是人心所创化的结果。
本就不见经传的西南边境小镇上的茅台酒 ,出任“国酒”的地茅台”的例子来说明:所有人“贵 ” “上” “见”的一切,都
“办招待”,到处花钱请人吃饭,来的都是“要人 ,所以招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的国度,历史上有很多名酒 ,怎么会让根 位呢?实际上,茅台的命运,和我们共和国创造者的命运密 切相关。当年的茅台,不过是贵州一个偏僻地方(茅台镇 )连
商标都没有“注册”的一个小酒厂 ,虽然味道不错,但也没有
几文钱。但是当年一股叫做“红军”的队伍,被老蒋打得到处
队的几个主要领导,特别喜欢它的独特味道, 赞为好酒;于是
种下了一个缘分。
僻的小地方,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四乡的小商贩,小市民,以 及农民兄弟们。这时的茅台,谁都买得起,喝得起。大家都不 知道将来会很值钱。如果各位当年在茅台镇,知道此酒的“不 凡未来”,花上几块大洋,买上几桶存到现在,绝对可以“变身” 百万千万。
因为那批路过茅台镇,当时因被长期追杀弄得有些狼狈不堪 的叫做“红军”的队伍,最后坐上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位置,领 导们想起来当年喝的酒还不错,是长征路上的“革命酒”
新的领导班子非常“革命”,绝对不愿意和那批被自己打倒的
皇帝们爱喝的“贡酒”,不管那些酒有多吸引人(其实所谓的
“好”酒,差别并不大。据这些喜欢喝茅台的人来说 ,茅台的
好处就是香味独特,而且喝了不上头(不会头痛)。天,就这点好 看出来有什么“贵相”;跟别的小酒厂一样卖, 桶也值不了
逃,“长征”至打这里;当兵的自然喜欢找酒喝 ,正好这支部
但是,茅台酒的好运还没有来,接下来 多年,它依然在偏
封建主义”为伍,一起去捧历史上的“名酒” ,更不能去抬 处?喝杯雪碧,也一样是香味独特,好喝不上头呢!
共产党是“革命党”,不会去捧历代统治者的“名酒”,这是 有“立场”问题的。于是,革命长征路上找到的此酒就“发”
了起来,被尊为“国酒”了。因为中央领导人喜欢 ,自然地方
领导人也跟着“喜欢”,风气自然就开了。不过,此时的茅 台,主要是“政府官员用酒”,在民间是心向往之,但是大家 都没钱,还是喝不上。其实当年也不贵,我上中学时候,茅台 酒的价格才七元多一瓶,不要票,随便买。我父母的工资是五
几元,月工资大约可以买七瓶。现在他们的工资只能买五
瓶了,所以茅台的行情比他们的工资更有潜力一些。 当时也没 有听说还有更加“高贵”的茅台 ,可能都送到北京了吧?
茅台的风光,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官本位下的小 民们,最想体验的,就是政府的“示范”标准了。上有好,下 必效焉。所以,这段历史,正好说明了 :一个本来并不稀奇的
东西,经过包装,也就是“尚” ——领导的提倡,以及“贵”
----大家都想要,争相拥有,就变得“稀奇”起来。再加上拥
有的人“显”和“可欲”,喝茅台的人感觉“良好”,喝了还
想喝。没喝的处心积虑,怎么都得搞一瓶来喝,结果造就茅台
的过程,不都是在人心的作用下完成的吗 ?等那天生活水平提
咼到“健康第一”的时候,大家都跟法国人学品位,都要喝红 酒,茅台酒恐怕又要掉价了。不过据说茅台也进军“红酒”市的“ 鸣惊人”,自然身价不凡,于是成为“国家名牌 ”。整个 场了,估计将来也会有几千元的“茅台红酒”出来吧
贵尊显”之物,都是人心的幻化。老子实在是太有智慧了
人间的一切笑话,早早地看在眼里 ,并善意地提醒我们
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概念骗了。骗骗别人玩还可以理解,最后 连自己也骗得当了真,就太可笑了。
:虚心弱志,“人为”靠边;实腹强骨,“天道”倡行。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任继愈的解读:因此,圣人的治国原则,(要)简化百姓的头脑, 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 ,增强百姓的筋骨。
陈鼓应的解读: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 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傅佩荣的解读: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 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肖U弱他们的意志 ,强化他们的筋骨。
比较任先生和陈先生的解读,很明显可以发现两人学术水平 和文字功力的巨大差异,让人慨叹不已!任继愈的解读,几乎 就是字面含义的直接对应,简单生硬的“翻译”;几乎看不出 来有多少对于文字隐含意义的仔细推敲过程。而且任解读所 用的字数明显较陈多,可是含义和回味又明显缺乏不少 ,这应 其他所有价值不凡的“稀罕物”,又何尝不如是?一切 “高
,把
:不要 该就是他们两人的学术功力差异吧
如“强其骨”任继愈解读为“增强百姓的筋骨” ,他这里强加
了一个老子文字里面没有点名的“百姓”出来,造成上对下
的“政策性结论”;但老子此句,从逻辑上不能否定也是对统
人。如果把他强加进来的“百姓”二字去掉,任先生的翻译 解读,等于完全没有翻译和解读(“强其骨”成为“增强筋骨”), 根本没有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如果对于这种简单句子的解读,任先生都持这种漫不经心的 态度,很难想象他会把本章的内容同老子的前后文联在一起
来理解。反而是陈先生的几句解读 ,明显经过了反复的思考
并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当然陈先生也未能发现它与前 章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一对照,就发现两者解读的境界完 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当然两人孰高孰低,读者自己拿结论吧, 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结论。
这里提一下:老子的解读,自河上公起,就有注重养身练 气修仙的一派,后来道教传统中的解读方式,与文化圈中的解
读,往往有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上面这四句话的解读, 的丹道家们如获至宝,普遍把它理解为是练气炼丹的法门,修 炼“命功”的要窍,还发展出一整套“上虚下实”的功法;还 有就是“强骨”的说法,也因为“肾主骨”,成为修仙派和丹 道家们“强肾” “练精” “固阳”的要点。这些东西,在我个治者自身在内所有人的共同要求 ,此种强加的字句,未必能服
道教 人看来荒诞不经,很多是牵强附会,不值一驳。但是这种“神
秘派”的“道法”依然在民间有市场,因其“神秘”性 很能
吸引一批热心的想当神仙的“修炼”之士。大家不要被迷惑 了。
国内的道教,自明清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已经衰落了很 久,几百年积弱了,不像佛教,唐以后的鼎盛期过后,这中间
还有几个如太虚大师等人出来“振兴”一下 ,勉强有个样子。
道教是一直“式微”的,早已丧失了古代作为统治者“智囊 团”,以及作为民间“精英文化”教育者的地位。
现在的道教宫观,基本上只是个风景名胜的游玩地 ,道士们
多是拿工资的“旅游行业人士” ,喜欢办法会,赚点钱,搞搞
青年朋友们因为喜欢老子,跑到宫观里见人就拜,以为道士们 就是老子的真传后人,又缺之鉴别力,容易被人用神秘难解 的东西忽悠,走上弯路。我的建议是:有些老子的解读版本,以 及自居的“道学”学问,如果弄得玄而又玄,莫测高深的样子, 让你读不懂和无法理解,不要因此觉得应该崇拜作者,否定 自己,我建议就干脆不要去读了 ,不要因猎奇而受损。
这里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子的“虚心弱志”到底是什么含义 在任先生看来,老子的用意就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瓜,成为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方便管理的“人”。如此当然就是“愚迷信活动,少有真修行的高道们出现。这里特别提 ,是怕 民政策”。真要这样做其实很累人,统治者也很辛苦;需要
不怕辛苦!排除万难!
我发现如果要把任先生理解的“老子精神”真正贯彻执行
到底,还不如统治者干脆把百姓都杀了 ,养一群牛马,更符合
任版“简化头脑,填饱肚子,削弱志气,增强筋骨”的“治国 原则”。不过,这时的统治者,我看与放牛娃也差不多了。不 知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王公官员们的初衷 ?还是只是任先生自
己胡编乱解的[老子精神],给“管理层”出的馊主意?
所以,这些专家们解读的[老子],真的不能多思考,想多了,自 己都会笑出来!
再看陈先生的解读,就感觉好多了。在陈先生这里,百姓 们不用做牛做马,而是可以成为道德品质很高的“圣人”了 你看都成了“心灵开阔,意志柔韧 ,身体强健”的老百姓,的
确很理想,天下大治;不过怎样做呢?没有说,我认为难度很 高,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在陈先生这里,老子是一个 很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乌托邦主义者”,幻想出现一个人民素 质极高的“理想国”。而且陈先生的这种理解,与上下文都 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好像是老子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很不合逻
辑;所以,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依然不是老子的原意。
其实,联系一下前文,“虚心弱志”的真正含义和实施手法 就一下都“跳”出来了:[老子]的上一段是“无言无为”在 国家管理原则上的应用方针,是大方向。现在的这四句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