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_罗善欢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_罗善欢

年席卷全球的甲流H1N1,再到我国2008年汶川的8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危机事件不断的发生和升级对政府危机管理和社会应对都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政府亟需建立一套危机应对体系,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

随着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的网络流媒体、博客、BBS等全新的媒介手段也凭借其及时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成为社会沟通主流的媒体形态。

因此,政府必须意识到依靠传统的“封锁”消息的应对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环境,遮掩只会使局面恶化,影响政府公信力,并且损害政府形象。

因此,现今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加剧了政府公关危机中的矛盾,以全新价值观为导向的危机公关应对体系亟待建立。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应对灵活性为基础,根据应对的新近研究以及大量的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策略的研究,本文对应对灵活性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以应对灵活性为基础的Coping-ACR 的应对体系并将其作为政府危机公关应对体系的理论基础。

从处理危机的理念与目标、灵活面向公众的应对方式、公众的创伤后恢复方案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同时,根据政府公关危机的应激性,提出了应对的新近研究的其他应对策略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应对灵活性;政府危机公关;Coping-ACR体系
幽默水平差异的理论构想
张灵聪1 吴振华2
漳州师院教育系;漳州,363000
【摘要】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它具有层次之分。

幽默感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幽默接受层次、幽默欣赏层次、幽默表达层次、幽默创造层次。

(1)幽默接受:对于呈现的幽默刺激,个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接纳、不排斥,但并未达到喜欢程度,不会有意地去记忆,不一定引发个体笑的反应。

(2)幽默欣赏:幽默欣赏是指个体在接受所呈现的幽默刺激基础上,对该幽默刺激达到了喜欢的程度,会产生笑的反应,有将其分享给他人的冲动,并且能够记忆较长时间,日后会回味该幽默刺激。

(3)幽默表达:指个体将知觉到的幽默刺激用自身语言、肢体等方式再现出来,并且该行为结果能引发他人笑的反应。

(4)幽默创造:是指个体自己创造出新的幽默刺激,即个体觉知到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并将这种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

幽默层次提出的理论依据(1)幽默接受。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幽默理论中的失谐一解困理论。

失谐一解困理论主要解释幽默接受层次的个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接纳。

弗洛伊德、Kline理论认为仅是失谐并不能直接产生幽默感,但单独的“失谐”只会令人感到困惑。

(2)幽默欣赏。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伍海燕等提出的幽默的认知加工两阶段和幽默理论中的心理逆转理论,以及审美中的“移情说”。

(3)幽默表达。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外模仿说”和“内模仿说。

幽默表达是“外模仿”。

当我们看到一些滑稽的动作时,我们立刻跟着模仿。

但我们的这种外模仿有可能是延迟的、滞后的。

(4)幽默创造。

该层次的提出主要源于心理动力理论和原欲升华说。

弗洛伊德(Freud)的心理分析理论,原欲升华说可以说明幽默创造的动力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们幽默创造时会采用一定的技巧,即当幽默内容涉及到性、攻击等与社会道德规范紧密相关的内容时,要求个体采用各种技术,创造出大家能接受的,能引起大家会心的笑的幽默材料。

【关键词】幽默接受、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幽默创造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
罗善欢莫文(通讯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541004,mwpsy@
【摘要】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是情绪启动效应的一种经典范式。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非常短,被试无法察觉到启动刺激的信息,这种过程是自动无意识的,因此被称为阈下情绪启动。

当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在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的时候,能够引发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阈下情绪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感受信息等价说,情绪优先说,激活扩散说以及反应竞争说。

由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灵敏性,所以影响因素是多样的,目前的研究主要探讨启动刺激的多样性,后掩蔽刺激的有效性,刺激呈现的时间等因素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

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探测出阈下情绪启动状态下大脑右半球的某些区域比较活跃,活跃的区域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阈下情绪启动是通过皮层下通路投射到大脑的顶枕叶和颞上回等脑区的。

阈下情绪启动是获取无意识情绪状态的有效方法,研究者采用阈下情绪启动诱发无意识状态,来研究这种状态下情绪,认知,社会信息加工以及行为等的变化。

近期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阈下情绪启动的精确定义,原理挖掘,测量指标,影响变量,实验材料的标准规范性,特殊人群效应以及阈下情绪启动的应
用效度等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无意识;情绪启动;情绪;认知
中国人良心缺位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阐释
曾练平(通讯作者)燕良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zenglianping@(即通讯作者E-mail)
【摘要】良心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良心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哲学、伦理学领域,现今,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投入到良心的研究之中。

最早提出“良心”完整概念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其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良心是一个人的最重要、最核心品质,是外在的道德标准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内化的产物,表现为个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产生一套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调节个体的外部行为。

“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可研究发现,如今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人中出现了不少良心缺位行为。

在这些行为中,一种是良心的被动丧失,不是个体没有良心,而是其良心被遮蔽了,如老人摔倒不敢扶等;另一种是良心的主动丧失,如染色馒头、三聚氰胺事件等。

本文从品德心理学的视角, 运用价值认知、观察学习和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社会学习理论阐释了国人良心缺位行为的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应在国人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大学生中普及良心教育, 为他们树立良心榜样,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良心观,并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制体系来适当制约国人的良心缺位行为,从而促进国人的良心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人,良心缺位,品德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现状及发展走向
杜向阳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xyangdu@)
【摘要】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倾向,忽视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多元文化论的兴起,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强,导致了本土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

本土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产生了中国文化心理学。

当前,中国文化心理学存在五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分别是:以杨国枢为代表的本土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主张提高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以燕国材、杨鑫辉为代表,主张挖掘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并对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诠释和转换;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