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县地方志

上海县地方志

上海县地方志目录:一.概述 P1二.总述 P2(一)概况(二)历史(三)经济及近代史(四)新中国的上海县三.近代以前上海县(上海地区)大事记 P6四.参考文献 P13一.概述上海县已经走过了700年的路程。

上海县的700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上海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上海县从渔村、盐场、市镇走了出来,到近代,则孕育了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解放后,又发展成为工农业发达,贸易兴旺,经济实力居全国2000多个县前列,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上海县。

当我们把视线从历史转向现实的时候,可以看到今天的上海县更加充满生机,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变化既是80年代以来变革的延续,又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经历一场“蜕变”,迅速城市化的蜕变。

这是时代的使然,势不可当。

可以预料,到本世纪末,或在稍长的时间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上海县这片土地,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这里有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成片的住宅,宏伟的工厂,先进的市政设施,舒适的文化场馆,美丽的校园,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越。

上海县位于上海市的腹部,几乎把市区的西部和南部包了起来。

解放后,就成为上海市区的延伸地,建造了大批的工厂、住宅、市政和文化设施,近年又开辟了虹桥、漕河泾和闵行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地区划入浦东开发区。

今天,随着上海城市的扩大和走向国际化,面积几乎相当于上海市区一半的上海县370多平方公里土地,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宝地。

其次,拥有完备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通信手段,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和吴淞江流经县境;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桥飞机场坐落境内;沪杭铁路及外环线纵横贯通全县;公路四通八达,两条国道是连接上海市和外地省市的交通要道。

电话装机容量2万余门,又有微波通信设施,国内首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也设在县内。

第三,工农业生产先进,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

199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22.5亿元,社会总产值68.7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

以副食品和瓜果、花卉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生产手段较为先进,商品率很高,在全市居有重要地位。

今正进一步以城市和外贸出口市场的需要调整生产结构,这一领域将大有作为。

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固定资产原值达17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千万元、利润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61家,县、乡镇正在规划和建设工业小区,企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技术将日趋先进,企业等级和产品档次将迅速提高。

房地产业已成为重要产业,起步早,实力雄厚。

以商业、农村仓储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紧紧依托城市和外贸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1991年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3%。

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1991年,中外合资企业达81家;全县工业品外贸拨交值占工业总产值19.8%。

雄厚的经济实力,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全县经济高速度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总述一上海县是上海市郊10县之一。

位于上海市腹部,与上海市区西南部犬牙交错。

县境北端是东流的吴淞江;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从女儿泾入县境,在闸港折而迤北,经龙华镇东流入上海市区,把全县分成浦西、浦东两部分。

1983年,面积427.83平方公里,耕地38.7万亩;居民14.8万户,55.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69.6%和30.4%;辖有5个县属镇、17个乡。

1988年,面积378 44平方公里,耕地33.6万亩;居民12.3万户,41.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79.3%和20.7%;辖3个县属镇、16个乡。

县治辛庄镇。

上海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前缘。

6000~70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

因长江泥沙和海浪的冲积,4000多年前今马桥乡俞塘村向北经青浦县徐泾一线以西的地区已经成陆。

1300多年前今县境全部成陆。

全县平均海拔4米左右。

地表土层厚达180~300米,为长江带来的泥沙沉积物形成的土壤质土,形成良好的农业耕作层。

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并有矿泉水分布。

气候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温暖潮湿,四季分明。

上海县地接上海市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又具有完备的航空港、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设施和条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极为有利。

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桥飞机场坐落境内。

沪杭铁路及其外环线纵横贯穿全县,设有新龙华、莘庄等车站。

公路四通八达,82条公路把各乡与上海市区、邻县联成一体,318、320两条国道是联接上海市和江、浙、皖及南方各省的交通孔道,近年又建成莘松高速公路。

运营于境内的37条公交客运线路,组成沪西公交客运枢纽。

黄浦江在县内流经35公里,一半河道可通航万吨轮船,纳百川而形成以吴淞江、大治河、淀浦河、横沥港等为主干航道,纵横交错的航运网络。

沿江河百余座码头,年装卸量可达千万吨。

邮政电信事业颇为发达,设于莘庄镇的上海市内电话局莘闵区局,电话总机容量2.8万门,县邮电部门还装有微波电信等设施。

上海县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大批市属企业、重要的市政设施、住宅区、学校在县内建成。

虹桥、漕河泾、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如3颗宝石镶嵌在县之东部和南部,北新泾化工区、漕河泾电子仪表区、长桥建筑材料工业区、朱行工艺美术品区、吴泾化工区、闵行重型机器工业区等6个各具特点的工业区横亘东部、南部,气势磅礡。

田林等上海市住宅小区和新泾、长桥等新村陆续建成,形成上海重要的住宅区。

设有华东化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6所大专院校以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

县属城镇和乡集镇大多在改造。

莘庄镇已成为生活、文化设施较为齐全,交通方便,清洁、文明的新城镇,大部分居民迁居新村。

30年代部分地区始有自来水供应,近年建成可供百万人口饮用自来水的长桥水厂和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临江取水泵站。

县内又自办县、乡、村水厂。

上海县是上海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蔬菜、家禽、鲜蛋、生猪、花卉、药材生产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

经长期演变,农业形成蔬菜区、粮棉油蔬菜夹种区和粮棉区3个生产区。

物产丰富,商品生产率高,各种农副产品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上海市民的消费需要,还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上海县是上海市主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有属于良渚文化的马桥古文化遗址,有黄道婆、宋庆龄等名人墓地,有上海烈士陵园。

上海规模最大的佛教丛林龙华寺、现代化娱乐场锦江乐园以及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两家专业公园均坐落境内。

二上海县在历史上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近、现代又经历了历史巨变。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形势,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的城市化,导致数百年来,上海县县域变化不已。

1984年面积不及立县时的1/5,县治9迁,甚而引起1927年(民国16年)和1957年的撤县之议。

上海县立县于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时面积约 2000平方公里。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1726年(清雍正四年)、1810年(嘉庆十五年)先后折地设青浦、南江两县和川沙抚民厅(今川沙县),面积仅为立县时的1/3。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埠,至1862年(同治二年),全县被割裂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及“华界”(县城区和与租界相邻的地区)和乡村4个部分。

上海县的土地上,实际形成了三权鼎立的局面,县之管辖权仅限于华界和乡村地区,政令不能通行于租界。

上海县开始了其屈辱的历史。

同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在上海县母体内迅速孕育起来,上海县开始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原以乡村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县署及县级机构难以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为适应这种变化,本世纪初建立了旨在适应城市管理的各种自治机构,在不根本改变县行政职能的情况下有效的取代县署的某些管理职能,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行政管理体制。

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1927年(民国16年),鉴于上海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和复杂情况,国民政府计划,撒上海县建上海特别市;这是上海县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而确立了上海的市级行政管理体制和城市的规模,以及特大城市的地位。

因撤县遭到反对,终于次年县、市划界,上海县仅剩闵行等西南8乡,从而也确立了上海县的规模和地位,面积仅152.86平方公里,人口11.4万人,为江苏省61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一个县。

这种情况差不多延续到1958年。

是年,因上海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大的需要,上海县从江苏省划入上海市,上海市西郊区的大部分地区并入,全县面积扩大到463平方公里,人口增至43.2万人。

此后,又分别于1959年析出闵行和吴泾地区设立闵行区,1984年析出北新泾、漕河泾和龙华3镇,县域又不断缩小。

上海县域的变化,是上海县经济发展和不断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为上海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对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1958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物产、不同风俗地区的组合,地区间的长短互为补充,更为上海县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其后县域的频繁变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不利于全县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形成传统的经济、文化中心,县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有机联系,也常因区域的变动而被割断。

三上海县以经济立县,以经济兴县。

经济兴衰在其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始终是上海县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

唐代,上海地区渔业、盐业发达;捍海塘兴筑,平野沃畴,宜稻宜寂,又成为重要产粮区。

宋代,海上贸易、渔业均有发展,酒税成为重要税源,以至到北宋熙宁年间有上海务之设。

南宋咸淳年间,上海务一带,“人烟浩穰,海舶辐辏”,俨然东吴一富庶之区,形成上海镇,取代青龙镇,设立市舶分司,成为贸易港口。

元初,上海镇有榷场、酒库、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馆、氓廛贾肆,“市易日盛,户口繁多,民物富庶”。

上海地区具备了立县的条件。

元代,植棉业、棉纺织业兴起。

历元明两代至清,植棉、棉纺织、沙船运输等业和贸易都有长足的发展,上海县日趋繁荣,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农业上,元代引进棉种,植棉业逐渐普及,明代已大面积商品生产,至清嘉庆年间粮食种植已大部分为棉花所取代,进而全县农田“棉七稻三”。

棉纺织业因元初黄道婆革新棉纺技术,日益兴盛,沙冈一带有三梭细布,乌泥径一带有花纹被褥生产。

降至明代中叶,上海县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布匹行销海内外,“龙华尖”、“七宝尖”、三林标布等布之精品驰誉天下。

与棉纺织业同步发展起来的棉布、棉纱染色业也以靛蓝而独树一帜,到明末发展为染踹业。

附丽于棉纺织业和染端业的其他各业也日益兴盛。

为适应海运漕粮而兴旺的沙船运输业,起自元代。

历数百年,适及清康熙、雍正开海禁,更形兴旺,到清乾隆嘉庆年间跃为上海县一大经济支柱。

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使得上海县的地位日益提高,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县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