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

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别、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使用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

但是很多老百姓认为这个数据偏低,普遍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5.3%。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

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近几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

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注重和调控的对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在2011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方面提出:要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

本文尝试着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的水准实行判定,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持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逐月攀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

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创下32个月来新高。

通胀预期明显上升,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大,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首要注重问题。

本文从一季度宏观数据入手,深入剖析影响我国通胀的构成要素,并根据理论研究学习,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是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核心,现代经济学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这四种类型。

不过,对于不同的国家,其通货膨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的高通胀受到了全世界的注重,下面就让我具体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第一,需求拉动。

主要原因是外汇流入过多而造成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我国当前存有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资产价格上涨,而商品价格因为产能过剩的存有不涨或小幅上涨。

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

第二,成本推动。

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如“民工荒”现象、员工跳楼事件、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

相对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升。

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对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增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第三,农产品供不应求。

发展中国家普遍曾存有的过时的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农业投资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结果农业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

我国当前农产品和石油涨价较多,而国内石油涨价主要受国际石油涨价的影响,而农产品涨价有主要是短缺所致。

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进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现象。

第四,在政府部门,税收体制以间接税为主,能够说间接税无处不在,所得税的比重较低。

间接税的收入弹性很低,其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同时,因为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就必须以增发货币的形式来补充这种现象,最终加剧了通货膨胀。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水准,能够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在2%-3%之间)、步行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在3%-10%之间)、小跑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约在10%以上)、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100%以上)四种形式。

我国现在处在步行式通货膨胀阶段,预期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发展到小跑式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在本轮景气周期中,货币扩张主要影响物价水平,而对产出影响有限。

而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有限,当前货币供应速度的高速增长,最终会反映到价格水平增长上来,所以中国的CPI同比增长率仍将面临较高压力,随着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

即使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这是可控的,我们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最终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其次,从利率走势来看,我国利率提升空间仍然很大,提升利率将能成为有效抑制我国已经出现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另一个有力手段。

产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融资水平上升,导致银行信贷扩张,所以为控制信贷扩张,进一步提升利率水平是势在必行。

此外,利率的提升还将有效阻止当前我国出现的存款向股市转移的现象,同时使消费需求减少。

而利率的提升也能提升投资成本,从而对投资需求起到抑制作用。

三、通货膨胀的解决对策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合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所以很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

使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升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升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

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因为供给方面成本的提升,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升,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

强制性措施。

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

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

因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增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增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相关部门必须密切注重、善于发现并即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使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

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增大价格检查力度。

此外,还要增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增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

增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别,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升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