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JSGD05
四川省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数字高程模型(DEM)
生产技术规定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三年十月
四川省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生产技术规定
年 月 日
设计负责人: 主要设计人:
年 月 日
编写单位(盖章): 审核意见:
审 核 人: 年 月 日 批准单位(盖章)
: 审批意见: 审 批 人:
目录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术语 (2)
3.1 不规则三角网(TIN) (2)
3.2 数字高程模型(DEM) (2)
4产品规格 (2)
4.1 数学基础 (2)
4.2 分幅与编号 (2)
4.3 基本内容 (2)
4.4 数据格式 (2)
4.5 格网尺寸 (3)
4.6 数据覆盖范围 (3)
4.7 空白区域 (3)
4.8 地形类别划分 (3)
4.9 数学精度 (4)
5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 (4)
5.1 技术路线 (4)
5.2 工艺流程 (4)
6技术要求 (5)
6.1 带高程信息要素提取 (5)
6.2 数据编辑 (5)
6.3 构TIN (5)
6.4 内插DEM (5)
6.5 DEM裁切 (6)
6.6 DEM接边 (6)
6.7 元数据制作 (6)
7成果归档与汇交要求 (6)
7.1 基本要求 (6)
7.2 成果数据上交 (7)
7.3 各种文档资料上交 (7)
7.4 数据组织 (7)
1范围
本技术规定规定了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产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四川省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制作与建库。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98-200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8315-2001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8316-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H/T 1015.2-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
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
●CH/T 9009.2-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数字高程模型》
●CH/T 3007.2—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0 1:10
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
●CH/T 1001-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 1005-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3术语
3.1不规则三角网(TIN)
是基于三角形对数字高程模型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
用一个三角形代表了地表上一块等倾斜的平面。
3.2数字高程模型(DEM)
是基于正方形格网对DEM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
由方格网4个交叉点高程构成一个双线性表面。
4产品规格
4.1数学基础
平面基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坐标单位为米(保留三位小数),高程值保留1位小数。
4.2分幅与编号
分幅按照GB/T 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执行,空间存储单元为3′45"(经差)×2′30"(纬差)。
4.3基本内容
DEM产品由规则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元数据文件组成。
4.4数据格式
DEM数据采用ARC/INFO GRID格式存放,以米为单位;元数据以Access 文本格式存放。
4.5格网尺寸
DEM格网尺寸为5米。
4.6数据覆盖范围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存储按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的顺序排列,其有效范围由起止格网坐标确定,DEM左上角第一个格网点的格网坐标为DEM格网的起算点,起止格网坐标根据四个图廓点坐标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X 起= INT[[MAX(X1,X2,X3,X4)+D]/d]×d
Y 起= INT[[MIN(Y1,Y2,Y3.Y4)-D]/d]×d
X 止= INT[[MIN(X1,X2,X3,X4)-D]/d]×d
Y 止= INT[[MAX(Y1,Y2,Y3,Y4)+D]/d]×d
式中:
X1,Y1,…X4,Y4 ——内图廓点高斯平面坐标(+X 指北,+Y 指东);
X起, Y起——为DEM左上角格网点坐标;
X止, Y止——为DEM右下角格网点坐标;
d ——格网间距,单位为米;
D——数字高程模型裁切时外扩尺寸,单位为米。
其中,D=0.01×M,M 为成图比例尺分母。
4.7空白区域
空白区域是指获取高程的数据源出现局部中断的情况。
位于空白区域的格网应赋予高程值-9999,对空白区域的处理要完整地记录在元数据中。
4.8地形类别划分
地形类别的划分见下表1:
表1地形类别划分
注:当高差与地面坡度矛盾时,以地面坡度为准。
4.9数学精度
DEM格网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2的规定:
注:①0.5倍;
②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③ DEM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按表中数据1.2倍计;
④与相邻图幅数字高程模型接边,重叠部分的高程值应一致。
5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
5.1技术路线
利用数字线划图成果中的等高线、高程点、面状水体信息,辅以地形特征点、特征线等,经过数学内插生产数字高程模型成果。
5.2工艺流程
DEM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
图1DEM生产流程图
6技术要求
6.1带高程信息要素提取
需提取的高程要素包括:等高线、地表高程点、带高程的池塘、水库等静止面状水域,以及山头、洼地、鞍部、山谷线、山脊线、断裂线、地形变换处等特征点线。
6.2数据编辑
对矢量要素进行编辑,消除拓扑错误、属性错误、高程错误,并处理等高线、高程点、特征点及静止水面等要素间相互矛盾。
6.3构TIN
1)生成TIN时,为了保证图幅边缘DEM的精度,TIN的范围应大于图廓范围。
2)利用高程要素数据构TIN,应检查三角网与等高线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的平三角形,内部需加特征点后重新构TIN。
6.4内插DEM
1)在TIN的基础上,采用双线性内插的方法,按5米格网间距内插DEM。
2)利用等高线进行DEM符合性检验。
将DEM数据内插生成的等高线与DLG 数据中的等高线叠合,检查等高线的偏离情况,对同名等高线偏离超过1/2相邻等高线间距的区域进行编辑,直至偏离量全部在允许限差范围之内。
3)流动水域的上下游DEM格网点高程应梯度下降,关系合理。
4)池塘、湖泊和水库等静止面状水域,DEM格网点高程值应保持一致。
5)位于空白区域的格网应赋予高程值-9999。
6.5DEM裁切
1)按4.6中规定的范围对DEM进行裁切;
2)跨省界区域,裁切范围应超出省界1KM。
6.6DEM接边
1)本图幅负责西、北及西北向三幅邻图接边。
2)D EM图幅拼接处的同名格网点高程必须一致;对相邻图幅DEM重叠区内同名格网点高程误差进行检查,当较差不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则取同名点高程的平均值作为该点高程;若较差超限,需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直至符合要求。
3)相邻图幅采用地形类别不同时,其允许的接边误差按低精度计算。
6.7元数据制作
按照《四川省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及控制点库信息表技术规定》要求制作元数据。
7成果归档与汇交要求
7.1基本要求
1)DEM数据成果以及生产过程中收集使用的数据源资料、主要中间成果、文档资料等,应一同按照要求整理并汇交。
2)各种文档资料等,应按国家测绘档案的文档归档要求进行组织。
3)数据汇交介质为DVD光盘或数据硬盘。
文档资料除有特殊纸张大小要求的,一律以A4纸打印汇交。
4)所有汇交的文档都包含文本和电子文档,两者内容应完全一致。
文档汇交应符合文本归档的要求。
7.2成果数据上交
7.2.1成果数据上交内容
1)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成果;
2)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
7.2.2成果数据文件命名
DEM数据文件名由1:10000图幅的编号和产品种类标识码(DEM)两部分组成。
7.2.3成果数据文件格式
7.3各种文档资料上交
1)专业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
2)检查报告。
7.4数据组织
数据成果采用三级目录存放。
第一级目录为DEM,第二级目录为百万图号和文档资料,第三级目录为1:10000图幅号,在第三级目录下放相应的成果数据。
图2DEM成果数据组织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