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版合集)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一)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育思维,形成价值认同 当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主旋律一枝独秀,千人一面,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1.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要在高校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主导”作用,但是“一元主导””并不是“一元独断”,还是要尊重和引领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不能一味的否决,应加以批判的吸收。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在形成价值认同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多样的思想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尊重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所以目标不能千人一面。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形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任何好大喜功的倾向、知识化的倾向和政治化的倾向,都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度,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二)拓展文化视野,挖掘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内涵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念变成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融入教学中,从文化整合的视角构建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殿堂,应该注重“三个结合”:1.德育教育注重政治性和文化性相融合。多年来,高校的德育教育一直秉承着“德育政治化”的思维。而忽视了德育文化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育人活动,它既行使“以文化人”的文化功能,又承载着“以德育人”的教育使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在理论灌输中融入人文情怀和提升文化内涵,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文化渗透,不断进行文化整合,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挖掘丰富的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染。2.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文明、和谐都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范畴。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使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3.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借鉴美国、日本高校核心观教育的经验,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高校教师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开创文化视角,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为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实行环境育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从文化的视角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开发高校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彰显精神形态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是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凝炼大学文化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名人雕像、图书馆、博物馆等打造高品位、高层次的隐性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音乐、舞蹈、电影这些艺术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精神文化的形式彰显主流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几年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宣传载体传递价值观的信息和正能量的现实功能,注重采用红色网站、博客、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同时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加以积极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制度文化反映着大学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在制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彰显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管理功能,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1.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从而为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其次,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职称晋升、薪金待遇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管理机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表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三个维度。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践行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信、行三者统一。要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和管理体系,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要建立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套稳定的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为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个引导、激励、规范、约束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细化行为标准、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等。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认知存在的偏差,使学生明确行为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剖析 1.1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同困境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工作之后将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人才,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大学生能否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影响巨大。然而,在信息传播非常迅速、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极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如何保护大学生不受不良价值观念的侵扰,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过程是由直接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渐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认同的过程,前者是价值观的基础构成,而后者是价值观的核心构成。由于利益层面的不同,部分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具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十分薄弱,因而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很难有一个理性、深刻、系统的认识。理论认知的欠缺,使得大学生自身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也产生了一些偏差。然而,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观念,在理论认知欠缺和认同不平衡的影响下,大学生树立的价值观就会十分脆弱,极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此外,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诚信是价值观里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内容,然而,大学里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种知行分离的现状也需要引起教育者们的注意。 1.2认同困境的原因造成大学生认同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教育的不足是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还不健全,教育方法依然以单向说教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忽视理论体系的构建。这些问题,使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适得其反。其次,政策调控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奖惩机制还不完善,暴露了学校对此行为惩罚尺度不严、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样的,学校对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宣传和奖励也存在缺失。此外,我国当前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等引发了各种结构性矛盾,造成多元价值观并存、交替的局面,民众的信念和信仰因此受到剧烈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到新鲜事务的群体,价值观方面受到的冲击也就特别巨大。陶倩、朱承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异质成分的认同特点,包括选择中性化、价值模糊化以及是非混淆化等情况。”因此,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学校教育、政策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
2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分析 2.1发挥思政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高校应当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以及各类专业课,整合党校、团校等特色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首先,高校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观念。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仍处在单向说教的落后状态,应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其次,高校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