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107号文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杜绝抽屉协议
2014-01-07 18:57:59来源: 阿思达克有0人参与
分享到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1月7日讯,多位业内人士向大智慧通讯社透露,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办“107号文”《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规范金融交叉产品和业务合作行为。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都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上海某券商分析师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107号文”要求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这意味着抽屉协议将不能成立。
他指出,抽屉协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明面的合同上,大家规定好一个交易结构,从监管层面来看,这个交易结构一般比较省资本金和存贷比。另一部分是在这些交易结构背后,会有类似反担保的协议,这里面规定了风险的实质承担方,通常和明面协议的承担方是不同的。
抽屉协议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反担保协议。上述人士认为,抽屉协议搞不了,很多交易结构是不能成立的,比如反担保这一类,以后抽屉协议拿出来法律也不认,这些就会被摆到台面上。
他指出,抽屉协议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把明面合同显示的风险承担方换掉。“107号文”把同业业务的风险承担放在明面上了,法律上只承认明面上的合同,要求大家把同业业务透明化,同业业务规避监管的魅力将会差很多。
亦有保险资管非标项目人士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107号文”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指出,“107号文”称,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基调就是肯定、规范、发展。”他说。
所谓“抽屉协议”是指商业银行与交易对手签订“双买断”协议(即回购协议和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各银行分行利用总行的额度进行放贷以最大化自己网点的放贷规模。
“抽屉协议”风行调查
2010年02月04日22:0121世纪经济报道【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
1月11日,光大银行推出四款信贷资产理财产品;2月初,华南某信托公司正在操作一笔数亿元的信贷资产转让,一些大行华南区分行的信贷资产转让规模以百亿计。这些信贷资产并不会出现在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而是被抹平消失,他们通过“抽屉协议”再次获得了同额的信贷规模。
本报记者从各银行获得的信贷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银行系统新增贷款约为1.1万亿-1.2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银行1月份新增信贷约4700亿元,8家主要股份制银行新增约2400亿元,他们的月中和月末信贷数据有着特殊的变化。
从他们月中和月末信贷数据的变动中,不仅可以读出监管层信贷调控的力度,似乎也可以读出信贷资产转让的端倪。
首月万亿信贷扩张图谱
年初,中国银行依然延续了去年“激进”的信贷投放速度,至首月月中新增贷款达到了1672亿元。
“我们希望提高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中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中行相当一部分业务在海外,且净息差较高,此次金融危机对其海外业务构成了较大影响。
事实上,中行1月份最终的信贷数字较月中有了小规模的压缩,最终新增信贷约1500亿元,仍为四大行第一。本报记者从各银行获得的信贷数据显示,其他三大行较为平均,分别为工行的约1100亿元,农行的约1100亿元,建行的约1000亿元。
四大行1月份新增贷款数字与月中相比,中行、农行变化不大,但工行压缩了约500亿,建行则增加了约380亿。从1月中旬数据来看,工行新增贷款约1640亿元,农行为1070亿元,建行为620亿元。
大行新增贷款的变化,正是1月中旬监管部门加强调控的结果。在1月中旬贷款增速冲出天量后,监管部门加强了调控,央行专门召开了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
股份制商业银行1月份最终的新增信贷也较为平均。“大家的调控都很到位。”东部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笑称。
本报记者从各银行获得的信贷数据显示,1月份,8家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共计约2400亿元。其中,光大银行放贷约500亿,中信银行不到300亿,招行300亿左右,浦发300亿多一点,民生300亿,华夏银行200亿多一些,兴业银行200多亿,广发银行100多亿。
值得注意的是,1月中旬贷款增速较高的三家股份制银行的最终新增信贷,都有所减少。1月中旬,光大银行冲得最猛,新增贷款高达973亿元,中信银行次之,亦高达802亿元,华夏银行也高达517亿元。最终,这三家银行1月份的贷款数字均压缩了近一半,但光大银行仍以500亿左右列股份制银行第一位。
本报记者从各银行获得的信贷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银行系统新增贷款约为1.1万亿-1.2万亿元。
观察1月中与1月末的数字,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即两类银行各行之间新增贷款在经过调控后,都趋于均衡;并且中旬新增贷款最多的银行规模虽有所压缩,但仍居同类银行的首位。
“票据是额度调控的最重要的手段,当然还有目前很火的信贷资产转让。”上述人士表示,从2009年开始,票据工具使用一度活跃,2009年一季度票据融资达1万多亿。但在息差缩小和额度用尽之下,信贷资产转让成为新的工具。
信贷资产转让风云再起
2月初,华南某信托公司正在操作一笔数亿元的信贷资产转让,转让方为某大行华南区分行,受让方为华南某农信社。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银行最初想让信托公司找客户资金,在信托公司多方筹措未果之下,赤膊上阵,将某农信社直接推荐给信托公司。
随后,由信托公司发行信托理财计划,由该农信社通过信托理财计划购买该银行信贷资产,一份《信托合同》、一份《信贷买卖合同》的签署就让数亿元的信贷资产从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
各方相应的收益是,信托公司拿到了0.1%的中介费;银行获取该笔贷款利息差额(比如贷款利息5.31%减去转让利息3.65%)外,关键是该笔贷款因此被清空,相当于再获得了数亿元的信贷额度;农信社尽管受让的信贷资产收益低微,但得到了一笔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得到的大额贷款,以及其对应的大客户资源,也算斩获不小。
2010年开年之初规模控制的紧箍咒开动了各分行负责人运作信贷资产转让的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