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 葛建民 赵芳芳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大庆 613712) 【作者简介】葛建民(1962.3--)男,河北省高阳县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赵芳芳 (1982.9--)女,河南省济源市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摘要 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是由动词或小品词的隐喻意义构建的或由两者共同构建的。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投射类型,即从表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及客观事物活动域的隐喻映射进一步验证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关键词:动作型动词;语义冲突;隐喻性;体验动因 Abstract Motion verbs are core verbs that express the most basic behaviors of human beings. Motion verbs have universal metaphoric meanings which includes the metaphoric usages of single verbs and phrasal verbs. The metaphoric meanings of sigle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semantic conflicts of the irregular collocations between verbs and nouns. While those of phrasal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verbs or/and particl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ypes of motion verbs further verify the theories that human thoughts are metaphoric and body-embediment is the motivation of metaphors. Key words: motion verbs; semantic conflict; metaphoric; embediment motivation
一、引言 Lakoff &Johnson 在其合作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的思维具有隐喻性。人类常常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已知经验域和未知经验域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具有系统性。这种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概念范畴性和不同概念域之间系统的隐喻性映射关系的理论就是概念隐喻理论。1999年Lakoff & Johnson又合作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 书中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揭示了概念隐喻产生的来源和发展机制,概念隐喻的核心直接来源于我们的 2
体验,来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身体运动及对物质、社会的经验;思维的隐喻性使我们的体验沿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自我个体到整个客观世界的延伸和扩展。 动词是语言的核心词汇,是语言的灵魂。人类社会及客观世界中所有现象的描述都离不开动词。思维和语言表达对动词需求的无限性和语言中动词的有限性及人类思维的隐喻本质导致了大量动词的隐喻性用法。表示具体行为活动的动作型动词是用于描述人类和自然界事物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行为的一类重要动词,因而常被用作源域映射到表抽象行为动作或表不同范畴事物的行为活动的目标域,进而生动形象地构建出其它概念域的行为活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根据Macmillan Essential Dictionary选出的英语中最常用的表具体行为动作的动词,如: beat, break, breathe,cry, chew, cough, catch, carry, clean, drink, eat 等。本文拟通过研究以上动作型动词的隐喻用法,展示动作型动词隐喻意义的广泛性,总结出动词概念隐喻的隐喻投射类型;并尝试通过研究此类动词的概念隐喻现象揭示动词隐喻性用法的形成机制,进一步验证语言中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
二、动作型动词的隐喻用法及隐喻投射类型 在《当代英语语法》一书中,Quark将动词分为单字动词和多字动词;多字动词即短语动词,指的是由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具有单个动词的语法作用的一种特殊动词形式。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构成隐喻的方式和机制不尽相同。 2.1 单字动作型动词中的概念隐喻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心智活动对外是基于生理系统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知,对内基于神经机制和心理特征的认知加工。语言作为人类心智活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也是基于人类生理系统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知,进而通过人类内在的神经机制及隐喻性思维逐渐扩展演变开的。因此最基本的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单字动词除了最开始能跟与其属于同一范畴的名词搭配外,由于人类认知和表达的需求也逐渐被用于和非同一范畴的名词搭配,这些非常规搭配就形成了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冲突。语义的冲突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范畴域在人类使用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心理映射,从而产生了动词的隐喻性用法。根据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的不同可把动作型动词的隐喻分成以下三类: A. 人类具体行为活动域 映射到 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的活动域 人类在早期智能阶段就像婴儿一样,除了自身动作外,对外界世界没有任何概念,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然后以自己为参照去理解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及外界的各种行为动作。动作型动词隐喻用法的发展演化是以体验哲学这一基本观点为依据的。以动词sleep为例: 3
(1)Children sleep in dormitories when they live at school. (2)The whole village was sleeping. Sleep最初只用于描述人类睡觉这一行为,如例(1)。后逐渐扩展用于表动物,植物等有生命生物的睡眠行为,进而又被用于形容无生命事物的状态,如例(2)。村庄房屋等没有生命的物体与sleep 的搭配构成了强烈的语义冲突。以夜晚村庄的静谧和人睡觉时的安静这一相似性为动因,形成了Village 做本体,动词sleep 作喻体的动词隐喻。Sleep 这一表具体行为动作的动词从人类自身活动范畴到客观事物活动范畴的隐喻性扩展体现了Objects are human beings.这一概念隐喻。有相同概念隐喻用法的具体动作动词及例子如下:
除了上述例子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具有相同概念隐喻用法的动词。由此可见具体动作型动词隐喻用法中的动词与非同一范畴名词的非常规搭配并不是零散的,单一的,任意的,而是一个为数众多的,有着严谨的相似性原则作理据的系统映射。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和自然事物活动域间的相似性映射体现了人类认知的隐喻性和隐喻产生的体验动因。 B. 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活动域 映射到 人类具体或抽象行为活动域 人类的思维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参照,是不能脱离形体的。人类通过自身体验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认知也是构成人类整个认知系统的中心和基础。因此人类对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具体活动的认知常被用来描述人类具体或抽象概念领域的活动。以brighten为例: (3)The sky brightened. (4)She brightened (up). (5)Your visit brightened my life. Brighten一词由原来的表天变亮,放晴这一表自然变化的动词转喻指人的抽象情绪的变化,见例(3)-(5),体现了该词的意义由表自然现象的范畴映射到了表人的情绪活动的范
smile The sea sings, the sea smiles. cough The engine coughed and died. drink The spongy earth drank the rain. eat An acid eats the surface of a machine part. kiss The breeze kissed the tree tops. jog Matters jog along. sigh The wind sighed in the branches 4
畴。再如shine: (6)The sun shines at noon. (7)I don't shine at tennis. Shine一词由原来表天体发光这一现象映射到指人在某方面像太阳一样闪亮喻指擅长某事。所涉及的概念隐喻是:Human emotions or feelings are objects. 表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活动的动词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情绪变化范畴的概念隐喻映射也具有普遍性。如下例:
具有隐喻性用法的表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活动的动词很多是由表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的名词活用而成的。如:wolf the bowl of rice./ The man knifed his tempered wife. 和Objects are human beings概念隐喻相同 Human emotions or feelings are objects 这一概念隐喻的产生机制并非是受迫的——即并非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或者是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只能选择某种事物来表达另外一些本来无法表达的事物。人们用客观事物活动来表示人类具体或抽象的活动的隐喻用法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新奇的效果。 C. 人类具体行为活动域 映射到 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 大部分抽象概念是通过概念隐喻来定义的,概念隐喻使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王寅,2002)对抽象思维活动的理解通常会借助于人类的具体行为活动。如:dream: I dream of being the best footballer in the town.. 通过心理相似和功能相似用dream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的抽象思维活动, 反映了Mental activities are body behaviours这一概念隐喻。具有相同用法的动作型动词如下:
rain Her eyes rained tears./ He rained blows on me. breeze He breezed in and demanded tea. thunder The church thundered against birth control. freeze She was sudden frozen with fear. melt She smiled at us and I felt my disappointment melt away. soak The idea soaked into my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