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文化的创新 一、山西传统文化的地位 山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有丰富的内涵,在山西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一)山西传统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沉淀,成就了山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那么,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晋商文化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骨髓里。 其次,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别有一番风味。香甜的陈醋,甘醇的汾酒,各色的面食加上独到的小吃,每一个都让人难以忘怀。再次,便是不得不提的浸淫中华五千年的民俗文化,山西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山西特有的精神,展现着山西人特有的风貌。 1、历史文化 (1)、思想文化
在三晋地区共存在着四种主要思想,即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兵家思想、“养士”思想。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于此地。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有法家人物申不害、赵国人慎到、韩国大思想家韩非,在巩固和强化封建帝王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然而然就为法家和纵横家准备好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各种思想构成战国时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兵家文化当首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名载史册的兵家人物还有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他们的事迹和思想都为中国军事文化增添了绚烂色彩。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现了许多以“养士”闻名的政治家,比如魏国初期的魏文候和后期的信陵君,以及赵国的平原君。当时“养士”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科学技术 农耕 三晋地区的先民以自农耕著称,耕作技术也为当时先进,农产品种类有谷、麦、豆并出现了冬小麦。 天文 五申所著《天文》中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腊人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星表约早 200多年。同时,研究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的运行位置变化。 水利 三晋地处黄河流域,是我国水患不断的地区。著名的有晋国大泽的堤防,“引漳水溉邺”水利工程,魏国开凿鸿沟工程。 除此之外,三晋人民在冶铸、酿酒、陶瓷、采矿、畜牧、医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3)、文学艺术 对于诗歌和散文,在今天的晋南一带还流传着《卿云》、《南风》、《康衢》、《明良》等歌谣。《大章》、《大韶》、《大厦》等乐章,是三晋地区最早的诗歌了。有数据显示,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国风》中,属于三晋的有《魏风》7篇,《唐风》12篇。《尚书》中也有晋人的言语。《国语》和《战国策》有相当部分出自三晋文士之手。以及散文中的《荀子》和《韩非子》,更是三晋文学中的瑰宝了。在诸多先秦寓言中,也有不少是采自三晋大地的民间故事。 2、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指饮食食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原料和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及其对于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意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之所以国家恒久保持统一,民族不断走向团结、繁荣昌盛,这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因果关系。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历史成就了独特的山西饮食文化。山西处在中华文明曙光最先出现的黄河腹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积淀丰厚的饮食文化遗产。在这块土地上,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 说到山西美食上,首先我们想到的便是它的调味品老陈醋。山西老陈醋堪称一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代,在经过无数代山西人民的试验改造后,形成了现今的老陈醋,如今的老陈醋甜而酸香,不仅仅用在美食的调味上,在杀菌、美容、消毒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功效,为广大华夏子民所喜爱。再一种饮食液体要属汾酒了,清香可口,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悠久的制作历史。口感清香,入口犹如丝绵一样润滑,落入腹中更是香甜益胃,饮后带给人独到的韵味,意蕴悠长,令人发生无尽的遐想,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为世人所乐道。特色刀削面那说起山西的美食也是滔滔不绝,“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面食的种类上,有拉面、刀削面、焖面、各种窝窝头等等,每一种面食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口味,山西的拉面技术工艺精湛,出面后的面条均匀圆滚,入锅后在锅中翻腾犹如代代蛟龙,诱惑人的食欲。说起山西面食,首当其冲的便是刀削面了。它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小吃,平遥牛肉就是牛肉中的精华代表。平遥牛肉的历史至今没有明确的考证,但可以证实的是在清代就享誉全国了,作为皇室宗族的指定牛肉贡品,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3、民俗特色文化 晋剧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 民歌 山西是名歌的海洋,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 剪纸 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 旺火 每逢除夕、元宵和婚嫁喜庆时,大同人都要在屋前垒起旺火。旺火取其兴旺红火之意。用当地出产的大炭块、垒成宝塔形,中空,实以柴,点柴即燃。旺火垒好后,外面贴上"旺气冲天"等联语,外罩彩色剪纸,称"旺火罩"。 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平遥文化节 平遥古城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一九八六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查后把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的6月都将举办“平遥古城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将为中外游客举办大型的民间文艺表演、古玩鉴赏,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平遥古城旅游活动。 晋商文化 晋商的辉煌刚过去不到百年,人们就对其知之甚少了。甚至有人对晋商这一概念竟是完全没有的。直至《乔家大院》的演出,人们才通过乔致庸这个叱咤商场、经营天下的人物,才升腾起对晋商人的崇敬,由心底生出一些了解晋商的冲动。人们对晋商的了解都是从电视开始的,从《白银谷》、《龙票》、《昌晋源票号》再到《乔家大院》,人们在电视中感受到了晋商横空出世的雄壮和经营天下的豪气,那些古老的当铺、钱庄、票号、商号,是晋商留在历史上的符号和印记。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晋商文化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我也希望晋商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了解,晋商精神也能够被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晋商文化,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