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民事执行难原因及对策(同名44763)
民事执行难原因及对策(同名44763)
民事执行难原因及对策(同名44763)
民事执行难原因及对策
黎 其 亮
[论文提要]执行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 长期困扰着法院的工作。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法院内部原因,又有法院外部原因。“执行难”除了执行环境恶劣外,法院也要积极寻找自身存在执行难的因素。本文笔者着重从法院内部和外部(执行环境)进行分析,最后笔者针对法院自身和社会执行环境两方面形成执行难的原因,提出解决执行难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7109字)
二、执行难的形成原因
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法院内部原因,又有法院外部原因。下面笔者着重从法院内部和外部(执行环境)进行分析。众所周知,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通常是通过启动执行程序,执行债权而得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当事人的债权要经过执行得以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民事执行功能必须得到充分发挥(法院自身主观原因)。即在申请执行人申请后,执行机构能够依法顺利启动执行程序,主动采取各种执行措施和强制措施,而且各项措施都能够切实发挥应有的功效,促成债权的实现。第二,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即被执行人有可供履行债务的财产或其他条件,这是民事执行功效发挥的根本前提。第三,有良好的执行环境(社会客观原因)。如果执行环境恶劣,如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预、当事人暴力抗拒执行、公民的守法意识低下、相关部门或人员不协助执行等,执行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以上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法院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自身改革完善而改变,第二、三个条件则是法院不能完全左右的客观条件。
当然,除了执行环境恶劣,受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而难以执行外,同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的从法院自身寻找存在执行难的因素。根据法院纪检监察部门的统计,2003年全国法院执行人员利用执行权违法违纪的占法院违法违纪的19.8%。【3】这也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到底什么是执行难呢?笔者认为,执行难应指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由于人民法院自身消极执行或虽然积极执行,但受到社会执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债权人的利益无法通过执行程序得到有效实现。近几年,为解决“执行难”问题,各级、各地人民法院都在从自身积极探索和实践执行工作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当事人举证、流程管理、审执分离、委托执行、执行听证、债权凭证等一系列执行制度。但由于“执行难”是一个社会问题,执行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离不开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因此,仅靠法院内部进行的司法改革,难以根本改变“执行难”的局面。这就要我们认真分析执行难的原因,从中寻找解决的良策,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
2、审判执行配合不够,相互脱节。一些审判人员错误地认为审理的职能仅限于对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予以确认,至于裁判的执行不属于审理的职责范围,以至于本应在审判阶段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却未能及时采取,坐失良机,给案件审结后的执行带来困难;还有一部分审判人员承办的案件质量存在瑕疵或“三案”或说理不清,当事人输赢不明白,被执行人不服,导致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时,被执行人产生对抗心理。
3、执法不严,措施不当,消极执行,影响法院在社会中的形象。由于法院自身忽视了对执行人员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提高,造成了执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表现为,有的执行人员法律知识、理论素养低,造成执行人员的行为意向、工作态度较差,产生消极性违法执行、积极性违法执行、执行人员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执行人员工作作风拖拉,执行中不主动、不积极,既不对当事人的实际履行能力进行分析,也不对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在执行过程中,有的执行人员没有周密的布置和安排,一遇困难,便知所措,或滥用执行措施使执行工作陷入困境,贻误战机。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公正司法形象。
(一)法院自身的原因
1、 法院自身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重审轻执。长期以来,人民法院总认为,案件判决生效或调解达成协议,就是案结事了。其实不然。真正的案结事了,而是要当事人的债权经过诉讼程序或执行程序得以全部实现。多数法院领导指导思想不明确,对执行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我国由于执行工作起步晚,加之长期以来对执行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总认为,执行就是拿着生效法律文书去要钱,只要身强力壮就行,不需要懂什么业务。…使执行员整体素质不高。【4】表现为执行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装备落后;执行人员执法水平不高,工作不够规范,极个别执行人员经不住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搞权钱交易;法院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联系不够,没有又建立起全社会联动的执行机制,任由法院一家单打独斗。
一、执行难概述
“执行难”一词最早见于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法院工作报告》。此后,历年的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工作报告》、历次全国性的会议均有执行难的提法及解决执行难的相关内容。执行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期困扰着法院的工作。“执行难”已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影响了司法权威和人民法院的形象。1999年7月,中共中央以中发(1999)11号文件转发了《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报告》, “执行难”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要通过司法体制的改革,“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 。【2】表明党中央把解决执行难问题列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引 言
《人民司法》1990年第6期载文《冲破层层阻力 维护农民权益》,记的是一起桔梗产销合同纠纷执行案,这起轰动四川省的集团诉讼案,经1987年3月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后,苍溪县龙山农副土产运销部、苍溪县农业银行拒不执行判决,苍溪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也指责判决不公,致使案件迟迟得不到执行;中、高级法院先后数次复查,均认为判决正确,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批示、派工作组出面协调,就是迟迟得不到执行;直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亲自过问,最高人民法院调卷审查、正式批复,至1989年9月,苍溪县农业银行才付出连带赔偿金47.07万元,而且债权人2314户农民“放弃”了追偿长达两年多的延期付款利息近12万元。桔梗案件在审判、执行三年中,省、市、县三级法院投入人力三百余人次,行程两万余里,组卷十三卷,法院、有关单位和农民种植户耗资数万元。由此看来执行之难,可见一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