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1. 什么是湿地(wetland)?
湿地是从水体到陆地的自然过渡地带,是地表经常和季节 性积水、生长和栖息喜湿生物的地段,主要包括沼泽地、河 湖滩地、泥炭地、海滨滩涂、内陆盐沼和其他沼泽化土地。 多水(积水或过湿)的环境、独特的土壤和适水的生物是 湿地的主要特征。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地球三大生 态系统,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其他 系统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 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Cairns,1997)。湿地被誉为 “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美化 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 价值居于首位。
2.1. 调节气候
一方面,湿地的热容量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的气 温变幅小;另一方面,湿地积水面积大,特殊地热学性质使 湿地源源不断地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大气湿度,调 节降水。例如,三江平原沼泽,一个生长季总蒸发量达86亿 吨水,其日平均相对湿度比开垦后地耕地到7~13%。
(2)湿地水污染日益加重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 加,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愈演愈烈,同时,湿地水污 染日益加重,湿地实际上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 的承泄区。全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如鄱阳湖每年有 104×108吨工业废水排入湖区;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滇 池,其水体已因污染变得恶臭难闻;素有“鱼米之乡”的 太湖,也已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沿海城市每年向海洋排入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80×108吨以上,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 生。湿地水资源的减少及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 物的生存环境,将使湿地丧失其生态系统的功能。
稳定地下水位。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地下水位由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大城 市的地下水位降得更为明显,而湿地水源充足,可源源不 断地补给地下水。
2.5. 净化水体
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湿地的理化、 生物作用的综合效应,包括了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络合 反应、硝化、反硝化、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过 程。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对BOD5、TSS(Total Suspended Solids 总悬浮固体)和TN的平均去除率效率可达77.1%、82.5%和 85.9%。 2.6. 保持水土 湿地地势低平,湿地中的植物和有机残体又有阻滞水流, 从而降低流速,减少流水携沙能力,使泥沙沉积,或者减弱 流水侵蚀作用。
(3)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根据水利部门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约有 12亿吨泥沙量瘀积在外流区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或 被引入灌区以及分洪区内。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5亿吨之 多。长江近50年的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在七大江河的输 沙量中,长江流域仅次于黄河流域,列第二位。海河也是多泥 沙的河流,多年来平均输沙量多达1.6亿吨。 湖南洞庭湖, 1951-1987年间,瘀积在湖内的总沙量高达35.23亿立方米, 每年入湖沙量约1.3亿立方米,出湖沙量仅0.34亿立方米,湖盆 年瘀积量近1亿立方米;1949-1987年,纯粹因瘀积损失的容 积为47亿立方米,整个水面面积由原来的43万公顷 萎缩到现 在的24万公顷。江西鄱阳湖在1956-1985年间,湖盆瘀积总量 27.89亿立方米,年均湖盆瘀积量0.93亿立方米。1956-1994年 间因瘀积损失总容积3.63亿立方米。
(5)人工湿地。 中国的稻田广布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 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近年来北方稻区不断发展,稻 田面积有所扩大。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 亿立方米。另外,人工湿地还包括渠道、塘堰、精养鱼池等
5. 我国湿地资源问题 (1)天然湿地面积锐减 目前,我国湿地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天然湿地 面积锐减。据统计,近几十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 滨滩涂湿地面积约200×104hm2以上,相当于沿海湿地面积的 50%。湖泊面积的萎缩和数量的减少更为突出,号称“千湖之 省”的湖北,目前只剩下326个湖泊,面积由原来的 83.3×104hm2减少至现在的23.6×104hm2,水面减少71.6%。 红树林面积在50年代为4×104hm2,目前锐减到仅有 1.7×104hm2。西部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已变成盐碱荒 漠!由于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受损,一些珍稀物种因 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和灭绝。
2.7. 物质生产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水、光、热等条件,其初级生产 力高,能量积累快。据报道,每年每平方米湿地平均生产9克 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 麦的平均生产量高8倍。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 统之一。 2.8. 生物多样性
湿地物种十分丰富。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760种,其中湿 地高等植物约156科、437属、1380多种;动物有1500种左右 (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 250种,鱼类约1040种,其中淡水鱼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 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中国湿地的保护现状
推行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湿地水环境保护是维持湿地功能的 重要保证,对于湿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 约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展了泥沼方面的研究工作,但 是真正将湿地作为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生态系统加以管理和 研究,则始于1992年中国政府加入《拉姆萨公约》以后。 由于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保护区建设 到1999年底,已建立各种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260处,保 护面积约1600万公顷。
2.11. 科研和教育 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由于其多样性和对人类生存发展 的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重视。目前湿地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研 究热点之一,相关学科的科研投入逐年增长,许多地区成为 环境教育和野外科研实践的基地。
3. 世界及中国湿地的概况 根据《拉姆萨公约》中湿地的定义,全世界湿地面积约为 2.6×106km2,占陆域总面积的1.4%。
(4)河口滨海湿地。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 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 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分成杭州湾以北和杭州湾以南的两个部分。杭 州湾以北的滨海湿地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基岩质海滩外,多为 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黄河三角洲和辽 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的重要滨海湿地区域,其中辽河三角洲有集中分布的世界 第二大苇田--盘锦苇田,面积约7万公顷。环渤海滨海湿地总面积约600万 公顷。江苏滨海湿地主要由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构成,仅海滩 面积就达55万公顷,主要有盐城地区湿地、南通地区湿地和连云港地区湿地。 杭州湾以南的滨海湿地以基岩质海滩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 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在海湾、河口的 淤泥质海滩上分布有红树林,如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及台湾岛西海岸地 区。热带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及台湾、海南沿海,其北缘可达 北回归线附近。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 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6594万 公顷(其中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 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 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 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 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从寒 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 布。为许多水禽和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1)沼泽湿地。 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 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 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5)有效湿地面积的丧失,造成海岸侵蚀的加剧和盐水入侵。
湿地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
从生态系统来说,湿地具有调节洪水、降低洪峰、补充 地下含水层、改善水环境、改善水质等作用,对保护我国生 态环境安全、维护我国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我国自上个 世纪末以来,开始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但目前主要是以建立 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境以及珍稀动植物 为主,尚未对湿地的核心--水环境进行关注。水是湿地的必须 条件与资源,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素。水生植物依赖 水,水生动物离不开水,水鸟又靠从水中获得食物,湿地物 种多样性是以水为条件存在的。水环境决定了湿地的生存及 其功能,加强对湿地水环境的保护和规划是保护和利用湿地 资源的关键所在,对全国重点湿地水环境进行研究,对保护 我国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9. 生物栖息地 湿地生态环境复杂,适于各类生物的生存、繁衍。在我国 湿地生活的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1/3左右。国家一级保护的珍 稀鸟类约有一半在湿地生活。湿地还是许多名贵鱼类、贝类 的产区,以及重要造纸原料芦苇及其它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生 长区,如辽河三角洲和博斯腾湖地区就是世界著名的芦苇产 地。 2.10. 休闲旅游 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景观,为人类提供理想的旅游休 闲场所。例如,冬季,洞庭湖栖息着2万多只各种水禽, 其中不少是国际级或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对象,它们每天吸 引成千上万的游客。
(2)湖泊湿地。 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 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 90864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 区域特点,中国湖泊划分为东部平原地区、蒙新高原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东北平原与山区等五个自然 区域。 (3)河流湿地。 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 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因受地形、气候 影响,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 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其中, 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65.2%,其中注入太平 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58.2%。在内陆河区 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