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亲王

清代亲王

清代亲王清代亲王等级和硕亲王和硕亲王,简称亲王。

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

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

外藩中只有蒙古“汗”一级的领主才可以获得这个爵位。

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多罗郡王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

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

满语“多罗”,其义为礼、道、理。

将其放在爵位前面,有“礼的、道的”意思。

所以,多罗郡王,简称礼郡王或理郡王。

多罗贝勒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极烈”的异译。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

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罗贝勒为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

亦用以封蒙古贵族。

固山贝子固山贝子,简称贝子,清爵名。

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爵位名。

崇德(顺治)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而高于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奉恩镇国公,清爵名。

宗室封爵第五级,在固山贝子下,奉恩辅国公上。

奉恩辅国公奉恩辅国公清爵名。

宗室封爵第六级,在奉恩镇国公下,不入八分镇国公上。

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镇国公(或者称为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不同,在入八分镇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为第七等爵。

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八等爵。

八分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

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

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据宗人府事例封爵载: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

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

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

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

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清代定宗室爵位为十二等,自贝子以上四等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

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

显而易见,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在待遇上有鲜明的差别。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和硕亲王(亲王)、多罗郡王(郡王)、多罗贝勒(贝勒)、固山贝子(贝子)、奉恩镇国公(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元时称和义门,明初在和义门旧址重建,是明、清时北京通往西部山区的门户。

六十年代末修北京地铁,将城楼、箭楼拆除。

拆除箭楼之时,发现元代箭楼被包于明代箭楼之内,甚为轰动,为当时新中国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西直门内大街在明清、民国及解放初期都为东西两部分,以街北的崇元观胡同(现东新开胡同)和街南的北沟沿(现赵登禹路)为分界限,街西部称西直门大街,街东部称新街口西大街(明清时曾称新开路、新街口西街)。

1965年左右,两条大街合并为‘西直门内大街’。

西直门在满清时曾一度是满人居住的富人区,大街路北是正黄旗部落,路南为正红旗部落。

所以,西直门内大街两侧和临街胡同内仅有名的王爷府就有六、七座之多。

街北侧有惠郡王府、贝勒永璂府;街南侧有泰郡王府、恂郡王府;路南南小街,南草厂胡同内还分别有诚郡王府和果庆王府;在南小街东侧现前半壁街口位置还曾有一座和王府建筑规模相当的“正黄旗汉军衙门”。

横桥在西直门内大街中部偏东些原来有一座桥叫横桥,老人们称为红桥。

此桥在元代时就已经有了,桥下有河,元代叫河槽,民国后改叫大明濠。

民国政府将大明濠盖上石板,将横桥埋入地下。

为纪念抗日英雄赵登禹起名叫“赵登禹路”此名至今仍用。

贝勒永璂府贝子府贝勒永璂府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北,西内157(95)号,西章胡同与高井胡同之间。

永璂为乾隆十二子,生前未被封爵。

永璂死后其弟嘉庆皇帝追封为贝勒,以成哲亲王永瑆四子绵偲为嗣子,袭封镇国将军,此府虽称为贝子府,但就其建筑规格而言,此府是按照镇国公级别修建的,此府仅有几个四合院组成,此府大门尚在,但由于已被列入附近拆迁范围,不久将被彻底拆除。

(2007拆除)2002年2月拍摄永璂爱新觉罗·永璂,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

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母为继皇后乌喇纳喇氏。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二十八日丑时病逝,终年二十四岁。

永璂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永璂在生时无爵位,死后23年仅被封贝勒,然而乾隆对于追封成年皇子绝不“手软”,如长子永璜追封定亲王、三子永璋死后也是个郡王;而五子永琪死前几个月乾隆老爹就已封他为荣亲王,除了是表彰,也是为抚慰病中爱儿。

我们从此可见乾隆并不甚喜欢永璂,大概是他既没有什么专长,又是讨厌的乌喇纳喇废后之子吧!)乾隆继皇后乌喇纳喇氏家世乌喇纳喇氏,满族姓氏,又译乌拉那拉氏或乌喇那拉氏,满语,,穆麟德转写为Ula Nara。

原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乌拉部的王族姓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

简介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喇那拉氏,其名于史无记载,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纳喇氏”。

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

雍正年间,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

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

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

三十一年七月薨,以皇贵妃礼葬。

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及皇五女。

大事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乌拉那拉氏出生,比乾隆帝小七岁。

●雍正年间,为雍正帝指配宝亲王的侧福晋。

●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入侍潜邸,为宝亲王弘历第二位侧福晋。

●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四日,册封娴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廿三日,生皇五女。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廿一,生皇十三子永璟。

●三十年二月忤旨截发失宠。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二十八薨,以皇贵妃礼葬。

皇十二子永璂14岁,皇五女13岁,皇十三子永璟11岁。

乾隆诸子●皇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追封为定亲王,谥号安;●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琏,乾隆三年十月,殇,年九岁。

十一月,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皇三子永璋,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薨。

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出继为允祹之子弘昆之后。

乾隆二十八年袭郡王。

四十二年,薨,谥曰端。

嘉庆四年,追封亲王。

●皇五子永琪,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

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

●皇六子永瑢,允禧嗣孙,乾隆二十四年封贝勒。

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

五十四年,再进亲王。

五十五年,薨,谥曰庄。

●皇七子永琮,与端慧太子同为嫡子。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以痘殇,方二岁。

谥曰悼敏。

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乾隆四十四年,封仪郡王。

嘉庆四年正月,进封亲王,道光十二年八月,薨。

谥曰慎。

●皇九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一子永瑆,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

道光三年三月,薨,谥曰哲。

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四十一年,卒。

嘉庆四年三月,追封贝勒。

母为继皇后乌喇纳喇氏。

●皇十三子永璟,早夭。

●皇十四子永璐,早夭。

●皇十五子仁宗睿皇帝顒琰。

●皇十六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五十四年,封贝勒。

嘉庆四年正月,仁宗亲政,封惠郡王,寻改封庆郡王。

二十五年三月,疾笃,上亲临视,命进封亲王。

寻薨,谥曰僖。

绵偲爱新觉罗·绵偲,多罗贝勒,皇十二子永璂过继子,父母为永瑆及其侧福晋李佳氏(富庆之女),是第四子。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二十九日午时生,四月奉旨过继为嗣。

初封镇国将军,嘉庆四年(1799)皇帝追封永璂为贝勒,嗣子绵偲(23岁)进封贝子,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十二日寅时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嫡福晋钮祜禄氏布政使福昂之女。

有三子:第一子奕缙(嫡福晋图博特氏都司伊克进之女)袭固山贝子,第二子奕絟,第三子奕缮(嫡福晋栋鄂氏三等男爵龄安女;继福晋高佳氏笔帖式良惠女) 降袭奉恩镇国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