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压泵故障诊断

液压泵故障诊断

液压泵故障诊断 1.1 液压泵概述 液压泵正常工作的三个必备条件: 必须具有一个由运动件和非运动件所构成的密闭容积;密闭容积的大小随运动件的运动作周期性的变化,容积由小变大——吸油,由大变小——压油;

密闭容积增大到极限时,先要与吸油腔隔开,然后才转为排油; 密闭容积减小到极限时,先要与排油腔隔开,然后才转为吸油。

1.2 齿轮泵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1泵不出油 首先检查齿轮泵的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其次,检查齿轮泵进油口端的滤油器是否堵塞。

2 油封被冲出 齿轮泵轴承受到轴向力。 齿轮泵承受过大的径向力。 3 建立不起压力或压力不够 多与液压油的清洁度有关,如油液选用不正确或油液的清洁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均会加速泵内部的磨损,导致内泄。

应选用含有添加剂的矿物液压油,防止油液氧化和产生气泡。过滤精度为:输入油路小于60μm,回油路为10~25μm。

4 流量达不到标准 1)进油滤芯太脏,吸油不足。 2)泵的安装高度高于泵的自吸高度。 3)齿轮泵的吸油管过细造成吸油阻力大。一般最大的吸油流速为0.5~1.5 m/s。 4)吸油口接头漏气造成泵吸油不足。通过观察油箱里是否有气泡即可判断系统是否漏气。

5 发热 1)系统超载,主要表现在压力或转速过高。 2)油液清洁度差,内部磨损加剧,使容积效率下降,油从内部间隙泄漏节流而产生热量。

3)出油管过细,油流速过高,一般出油流速为3~8 m/s。 6 噪音严重及压力波动 1)滤油器污物阻塞不能起滤油作用;或油位不足,吸油位置太高,吸油管露出油面。

2)泵体与泵盖不垂直密封,旋转时吸入空气。 3)泵体与泵盖的两侧没有上纸垫产生硬物冲撞。 4)泵的主动轴与电机联轴器不同心,有扭曲磨擦;或泵齿轮啮合精度不够。

1.3 叶片泵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叶片泵的额定压力为6~16MPa,高水平的达21MPa以上。叶片泵的流量脉动小,噪声较低,大多数用在固定设备上,如机床、组合机床、部分塑料注射机和自制设备等。

现象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液压泵吸不上1.原动机与液压泵旋向不一致 2.液压泵传动键脱落 3.进出油口接反 4.油箱内油面过低,吸入管口露 纠正原动机旋向 重新安装传动链 按说明书选用正确接法 补充油液至最低油标线 油或无压力 出油面 5.转速太低吸力不足 6.油粘度过高使叶片运动不灵活 7.油温过低,使油粘度过高 8.系统油液过滤精度低导致叶片在槽内卡住 9.吸入管道或过滤装置堵塞造成吸油不畅 10.吸入口过滤器过滤精度过高造成吸油不畅 11.吸入管道漏气 12.小排量液压泵吸力不足 以上 提高转速达到液压泵最低转速以上

选用推荐粘度的工作油

加温至推荐正常工作油温 拆洗、修磨液压泵内脏件,仔细重装,并更换油液

清洗管道或过滤装置,除去堵塞物,更换或过滤油箱内油液

按说明书正确选用过滤器 检查管道各连接处,并予以密封、紧固

向泵内注满油 流量不足达不到额定值

1.转速未达到额定转速 2.系统中有泄漏 3.由于泵长时间工作、振动使泵盖螺钉松动

4.吸入管道漏气 5.吸油不充分 ①油箱内油面过低 ②入口滤油器堵塞或通流量过小

③吸入管道堵塞或通径小 ④油粘度过高或过低 6.变量泵流量调节不当

按说明书指定额定转速选用电动机转速

检查系统,修补泄漏点 拧紧螺钉

检查各连接处,并予以密封、紧固

补充油液至最低袖标线以上 演洗过滤器或选用通流量为泵流量2倍以上的滤油器

清洗管道,选用不小于泵入口通径的吸入管 选用推荐粘度工作油

重新调节至所需流量

压力升不上去 1.泵不上油或流量不足 2.溢流阀调整压力太低或出现故障 3.系统中有泄漏 4.由于泵长时间工作、振动、使泵盖螺钉松动 5.吸入管道漏气 6.吸油不充分 7.变量泵压力调节不当 同前述排除方法 重新调试溢流阀压力或修复溢流阀

检查系统、修补泄漏点 拧紧螺钉

检查各连接处,并予以密封、紧固

同前述排除方法 重新调节至所需压力 噪声过大

1.吸入管道漏气 2.吸油不充分 3.泵轴和原动机轴不同心 4.油中有气泡

5.泵转速过高 6.泵压力过高 7.轴密封处漏气 8.油液过滤精度过低导致叶片在槽中卡住

9.变量泵止动螺钉调整失当

检查管道各连接处,并予以密封、紧固

同前述排除方法 重新安装达到说明书要求精度 补充油液或采取结构措施,把回油口浸入油面以下

选用推荐转速范围 降压至额定压力以下 更换油封 拆洗修磨泵内脏件并仔细重新组装,并更换油液

适当调整螺钉至噪声达到正常

过度发热 1.油温过高 2.油粘度太低,内泄过大 3.工作压力过高 4.回油口直接接到泵入口 改善油箱散热条件或增没冷却器使油温控制在推荐正常工作油温范围内

选用推荐粘度工作油 降压至额定压力以下 回油口接至油箱液面以下 振动过大 1.泵轴与电动机轴不同心 2.安装螺钉松动 3.转速或压力过高 4.油液过滤精度过低,导致叶片在槽中卡住 5.吸入管道漏气 6.吸油不充分 7.油液中有气泡 重新安装达到说明书要求精度 拧紧螺钉 调整至许用范围以内 拆洗修磨泵内脏件,并仔细重新组装,并更换油液或重新过滤油箱内油液 检查管道各连接处,并予以密

封、紧固

同前述排除方法 补充油液或采取结构措施,把回油口浸入油面以下

外泄漏 密封老化或损伤 进出油口连接部位松动 密封面磕碰 外壳体砂眼 更换密封 紧固螺钉或管接头 修磨密封面 更换外壳体

1.4 轴向柱塞泵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现象 原因 排除方法 流量不够 1.箱油面过低,油管及滤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以及漏气等 2.泵壳内预先没有充好油,留有空气 3.液压泵中心弹簧折断,使柱塞回程不够或不能回程,引起缸体和配油盘1.检查贮油量,把油加至油标规定线,排除油管堵塞,清洗滤油器,紧固各连接处螺钉,排除漏气

2.排除泵内空气

3.更换中心弹簧 之间失去密封性能 4.配油盘及缸体或柱塞与缸体之间磨损

5.对于变量泵有两种可能,如为低压可能是油泵内部摩擦等原因,使变量机构不能达到极限位置造成偏角小所致;如为高压,可能是调整误差所致

6.油温太高或太低

4磨平配油盘与缸体的接触面单缸研配,更换柱塞

5.低压时,使变量活塞及变量头活动自如;高压时,纠正调整误差

6根据温升选用合适的油液 压力脉动 1. 配油盘与缸体或柱塞与缸体之间磨损,内泄或外漏过大 2.对于变量泵可能由于变量机构的偏角太小,使流量过小,内泄相对增大,因此不能连续对外供油 3.伺服活塞与变量活塞运动不协调,出现偶尔或经常性的脉动 4.进油管堵塞,阻力大及漏气 1.磨平配油盘与缸体的接触面,单缸研配,更换柱塞,紧固各连接处螺钉,排除漏损

2.适当加大变量机构的偏角,排除内部漏损

3.偶尔脉动,多因油脏,可更换新油,经常脉动,可能是配合件研伤或憋劲,应拆下修研

4.疏通进油管及清洗进口滤油器,紧固进油管段的连接螺钉

噪声 1.泵体内留有空气 2.油箱油面过低,吸油管堵塞及阻力大,以及漏气等 3.泵和电动机不同心,使泵和传动轴受径向力 1.排除泵内的空气

2.按规定加足油液,疏通进油管,清洗滤油器,紧固进油段连接螺钉

3.重新调整,使电动机与泵同心 发热 1.内部漏损过大 2.运动件磨损 1.修研各密封配合面 2.修复或更换磨损件 漏损 1.轴承回转密封圈损坏

2.各接合处O形密封圈损坏 3.配油盘和缸体或柱塞与缸体之间磨损(会引起回油管外漏增加,也会引起高低腔之间内漏)

4.变量活塞或伺服活塞磨损

1检查密封圈及各密封环节,排除内漏 2更换O形密封圈

3磨平接触面,配研缸体,单配往塞

4严重时更换 变量机构失灵 控制油道上的单向阀弹簧折断, 变量头与变量壳体磨损

伺服活塞,变量活塞以及弹簧心轴卡死

个别通油道堵死

1更换弹簧 2 配研两者的圆弧配合面 3 机械卡死时,用研磨的方法使各运动件灵活 4.油脏时,更换新油

泵不能转动(卡死) 1. 柱塞与油缸卡死(可能是油脏或油温变化引起的) 2. 滑靴落脱(可能是柱塞卡死,或有负载引起的) 3.柱塞球头折断(原因同上) 1油脏时,更换新油,油温太低时,更换黏度较小的机械油

2更换或重新装配滑靴 3 更换零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