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导论论文中国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思考学生:指导老师:卢培利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二O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八—三十日摘要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
本文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目录摘要 (2)一、引言 (4)二、主要的环境问题 (4)1、生态破坏问题 (4)1.1、土地荒漠化加剧 (4)1.2、森林资源不容乐观 (4)2、环境污染问题 (5)2.1、水环境污染问题 (5)2.2、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5)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6)1、经济因素 (6)2、人文社会因素 (7)三、我国环境问题的改善的思考 (9)1、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9)2、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10)参考文献 (11)一、引言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伴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就使人类文明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生存的当代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直面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1、生态破坏问题1.1、土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1.2、森林资源不容乐观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
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1988),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我国森林的大量砍伐与农村能源的缺乏有很大关系。
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以非商品能源(薪柴、结杆)为主。
全国每年消费的3亿多立方米木材中约有1/3用于烧柴,仍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需求。
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否则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将会停止。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生态屏障,具有改变和调节局地小气候,防风固沙,保存物种等多项生态功能。
而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其生态功能减弱,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2、环境污染问题2.1、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2.2、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业、人口、污染物排放最集中的地区。
从总体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绿化面积水处理能力等成倍增长,但相对于城市发展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不论是绿地覆盖率,还是“三废”处理能力,水平都很低,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整体情况没有改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发展。
全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法和酸雨危害最重,污染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其特点是北方重于南方,冬春季重于夏秋季,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
废气、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上升。
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逐年增加,一些特大城市中,氮氧化物开始成为首要污染物,在煤烟型污染上又迭加上石油型污染,城市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估计随着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这种污染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美术界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
199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6.4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71%,综合利用率仅为40%左右,历年积存量为66.4亿吨,人均5.5吨,土地约5.54万公顷。
我国排放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处置,不断增长的有毒在害废弃物,将成为替在危险。
上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形成了中国顺利进入下世纪乃至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巨大障碍,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把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
虽然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并着手予以解决,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
一直以来,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
除非是经济发展了”。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
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
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
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
目前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问题恶化以及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
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
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
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