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变性淀粉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抗粘,乳化,消泡,增溶,分散,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性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应用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其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面活性剂在变性淀粉生产中的应用并没有普及,近年来国内发表了一些研究,在制备羟丙基淀粉,阳离子淀粉和磷酸酯淀粉时,表面活性剂具有催化剂的作用,相信今后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及作用可分为: 一. 增加淀粉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分散性,一般冷水可溶淀粉在水中分散溶解时,会出现结块或透明鱼子状不溶物,影响其应用。将淀粉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在一起经处里后,提高了淀粉在冷水或热水可分散或可溶性。如: 1. 在制备预糊化淀粉时,Mitchell;William等(1)在淀粉乳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经滚筒干燥制得的预糊化淀粉可分散在水中。 2. Dudacek; Wayne E.等(2)将淀粉与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经湿热处理后,在热水中的分散性达98%-100%,而未加表面活性剂的淀粉经湿热处理后其分散性仅为60%。例如:在含水9.6%的淀粉中喷入水,使其含水量增加至20%和35%;将甘油单硬脂酸酯溶于700C热水中,冷却后将其喷到增湿后的淀粉中,表面活性剂加入量为淀粉的1%;取120份淀粉-表面活性剂-水混合物置于一密闭的瓶中,将瓶放置在恒温水浴上一定时间。其结果是:含水35%的淀粉在600C-900C保持3-16h后,在热水中分散性达98%-100%。 3. Mudde; John P.等(3)将淀粉,表面活性剂和水的混合物经微波处理后制得在热水中可分散的淀粉。适用的表面活性剂有:甘油单硬脂酸酯,山梨醇单硬脂酸酯,环氧丙烷单硬脂酸酯,六次甲基乙二醇二硬脂酸酯和硬脂酸钠等。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为0.2%-3%。例,将555g(干基500g)玉米淀粉置于混合器中,喷入359g水(内含5g甘油单硬脂酸酯),混合后将其置于一密闭的瓶中,于650C加热7.5h。处理后的混合物100g置于器皿中于650W,2450MHz微波炉中加热4min,产物在热水中可完全分散。 4. Maher; Stephen L (4)将淀粉与葡萄糖苷表面活性剂经干混即可得到在水中可分散或可溶解的淀粉。如将预糊化阳离子淀粉与烷基葡糖苷混合. 5. Wursch; Pierre 等(5)将淀粉-水-蒸馏单甘酯混合后经加热处理,可以制得在沸水中分散性达95%-100%。先将单甘酯与水混和,再加到淀粉中混合均匀,将其置于一预先加热至900C的容器中,密封后置于900C水浴中加热20min,其中水的含量为22%,单甘酯加入量为3%。 6. Fisher; Monica 等(6)亦用单甘酯处理淀粉后,在转速500rpm的反应器中1000C加热,然后气流干燥至含水10%。所制得的热变性淀粉分散性达100%。 二. 增加反应效率: 1. 用作相转移剂:在制备疏水性淀粉酯时,由于酸酐碳链增长,仅有少量酸酐与淀粉反应,大部分未反应酸酐残留在反应液中。Trzasko; Peter, T.等(7)发现在7%-15%相转移剂存在时,反应快且 没有发现残留的酸酐存在。一般淀粉烯基琥珀酸酯采用水相中进行酯化反应法,此时只有少量试剂与淀粉反应,大量未反应试剂仍留在最后反应产物中。水相反应速度相当慢。温度20-400C,pH8时,在7%-15%相转移剂存在时,反应进行更快,在最后的产品中没有见到未反应的试剂。用作相转移剂的有:长链有机季铵盐:如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四-正丁基氯化铵,正-十六烷基-溴化吡啶金翁(C5H5NH+),正-十六烷基-三-正-丁基溴化磷金翁(H3P+-),四-正-丁基氯化铵和三-癸基甲基氯化铵;还可用Polyalkylene oxide ethers and esters 作相转移剂包括:聚氧乙烯(4)山梨醇月桂酸酯,聚氧乙烯(4)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8)硬脂酸酯,聚氧乙烯(4)月桂醚,聚氧乙烯(4)壬基苯基醚等。 例1 将约100份玉米淀粉和0.7份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相转移剂加到125份自来水中,用3%氢氧化钠将pH调至8,在搅拌下,pH维持在8时慢慢加入10份烷基或稀基琥珀酸酐,室温下,搅拌5.5-25小时,反应完成后,用3:1盐酸将pH调5.5,过滤,水洗三次(pH5-6的水),干燥。 例2.玉米淀粉于10%十四烯基琥珀酸酐在1%Aliquat RTM 336(三辛酰基甲基氯化铵)存在下反应。 2. 增加烯基琥珀酸酐的溶解度提高反应效率,缩短了反应时间:Maliczyszyn; Water等(8)将酸酐事先乳化后加到淀粉乳中进行反应,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 乳化剂包括: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烷氧基化;聚乙二醇衍生物;羧酸酯等。阴离子活性剂如:磺基琥珀酸酯;磷酸酯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季胺化合物和含季胺氮官能团几羧基官能团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约0.01%-25%。乳化后粒径至少为2微米。酸酐经乳化后可添加到pH7-11的淀粉乳中。酸酐添加量为2%-60%,3%-5%较合适。反应温度20-400C,典型温度是在室温下进行反应。例1. DDSA(十二烯基琥珀酸酐)乳化液的制备:将28.5份DDSA和1.5份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乙氧烯基醚化合物(Surfonic N-95)和70份水置于韦林捏合机中于250C高速捏合2分钟。得到平均粒径2微米的稳定乳化液。 将2000克蜡质玉米淀粉分散在3000ml水中,pH调至2.5,加入配制好的乳化液至DDSA加入量为139克,用3%氢氧化钠将pH调至8.5并维持至反应结束,反应约需6小时,将pH调至5.5,过滤。 例2. 同例1,pH先调到8.5后,加入乳化后的DDSA,反应6小时。 反应时间/h pH 消耗碱量/g 结合DDSA/% 控制样(DDSA未经乳化) 2 111 0.67 4 200 1.22 6 276 1.67 8 346 1.95 12 482 2.62 24 696 3.17 31 729 2.98 例1(DDSA经过乳化,pH2.5) 0 0 1 8.44 466 3.09 2 8.43 677 3.52 4 8.4 902 4.59 6 8.8 976 4.73 23 8.49 982 4.88 例2(DDSA经过乳化,pH8.5) 0 0 1 8.43 527 3.18 2 8.46 745 4.39 4 8.45 916 4.97 6 8.49 949 5.21 23 8.49 972 5.05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乳化处理的DDSA反应时间缩短且反应效率增加。 3. 作促进剂:一般磷酸酯淀粉的制备都要经1400C到1800C高温反应,能耗较大,且产品质量波动很大,白度较低。 陈玉放等(9)以硬脂酸聚氧乙烯醚作促进剂,在低温下用湿法制备磷酸酯淀粉,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反应效率高:如,在反应器中加入100Kg水,80Kg玉米淀粉调成淀粉乳,然后加入2.0Kg磷酸钠,1.6Kg磷酸二氢钠,2.8Kg磷酸氢二钠,2Kg硬脂酸聚氧乙烯醚,保持每分钟45转的搅拌速度,升温至300C,调pH至6.5,恒温反应3h,离心分离,气流干燥得到磷酸酯淀粉,结合磷0.04%,白度90%。 4. 作催化剂: (1)陈广德等(10)在碱性条件下,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为催化剂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可使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反应由单纯以NaOH为催化剂时的2.5h缩短为50min,反应效率由 83%提高到92%。 在不锈钢混合器中加入90g淀粉,13mL质量分数为8%的NaOH水溶液,室温搅拌反应10min,加入31gGTA,继续室温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2.5mLFAPE,加热至80℃,强力搅拌反应50min,得基本干燥的白色固体粗产品。该粗产品1%糊液的pH值为8~9,因此可不经洗涤和干燥直接用于造纸等工业。粗品经75%乙醇洗涤、干燥得白色阳离子淀粉。 (2)陈广德等(11)在碱性条件下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作催化剂,干法制备羟丙基淀粉,发现可使羟丙基淀粉的制备由单纯用氢氧化钠作催化剂的3h缩短到50min,而且产品无需中和,即可达到造纸工业的要求。称量 1 6.2 g 玉米淀粉于自制的密封反应器中,加人2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5ML,室温搅拌反应10 min,使淀粉充分碱化。然后加人FAPE 催化剂1.0 g,继续室温搅拌混合均匀后,再加人1,2一环氧丙烷6.0 g,密封反应器,在水浴中加热控制水浴温度70℃反应50 min,反应结束,得基本干燥的白色固体粗产品。粗产品用75%的酒精水溶液浸泡、洗涤、过滤、干燥,得纯净白色粉末状经丙基淀粉18.9 g。 (3)李芳良等(12)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作改性剂:AEO 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碱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在强碱条件下使用。在碱性条件下,当淀粉与1,2 - 环氧丙烷反应时,由于AEO 对淀粉分子的良好的表面润湿和渗透作用,促进了淀粉颗粒的膨化,增强了淀粉与1,2 - 环氧丙烷分子的扩散接触,从而提高了反应效率。 称取10 g 木薯淀粉,加水配成40%淀粉乳,加入Na2SO4,搅匀,用1 mol / NaOH 调pH 值至9 ~ 10,室温搅拌10 min,使淀粉充分碱化,加入平平加继续搅匀,然后在约18℃下加一定量的环氧丙烷,密封反应器,在室温(28 ~ 30℃)下搅拌至规定的时间后,用稀H2SO4调反应液pH 值至中性,抽滤,水洗3 次,室温下凉干或50℃下烘干。 三. 在接枝共聚中的应用(13-16): 反相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是将水溶性单体溶于水,在搅拌下借助乳化剂分散于非极性液体中形成油包水型乳液而进行聚合反应.反相乳液聚合为水溶性单体提供了一 个可与常规乳液聚合一样具有高聚合速率和高产物分子量特点的聚合方法,并能使水溶性单体有效地聚合成粉状或乳状聚合物。聚合体系粘度在反应过程中变化不大,反应温度平稳且易于控制,反应条件温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交联和支化反应,产物分子量和水解度可自由调节,有利于应用,如溶解度。 例1. 在反应器中加入烃类溶剂200ml,悬浮剂蔗糖脂肪酸酯(HLB=7)1.5g,助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6g,在450C下搅拌悬浮液30min,用25%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丙烯酸至一定的中和度,再用分液漏斗将其与引发剂溶液,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溶液分别加入反应器中,650C下进行预聚合反应2.0-2.5h后,分离出预聚产物,预聚产物再与糊化淀粉混和均匀,650C反应1h,真空干燥,粉碎。 例2. 邹新禧采用反相乳液法进行了研究,(14a)在反应器中加入1g淀粉和4-10ml水,加热至80-950C下使其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