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创造力需要根据一个人的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判断力以及好奇心等方面进行判断,而这五点小学生都尚未成熟和稳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释放自由空间,鼓励主动参与;贴近生活实践,提供新奇资源;设计简单障碍,激发挑战意志;提倡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要在小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玩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促使其观察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75-01
创造力的培养,是以新的方式和新角度为发展前提。
小学生处于心理性格未定型的成长阶段,不能长期教授固定、单一的公式化课程。
根据心理健康专家的结论,创造力需要根据一个人的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判断力及好奇心等进行判断,而小学生在这五点上尚未成熟和稳定。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数学教学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四方面的看法。
一释放自由空间,鼓励主动参与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础、课堂环境的主导者,首先需要学习的是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和需求,做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作为主人操控学生,尽量多听从学生的合理建议,进行教育而不是压制,尽可能为学生释放自由思考的空间,
尽量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不是决策者,要多制造双方平等交流的机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让学生的思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一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数学本来是一种十分枯燥的课程,但是如果有了“兴趣”这片肥沃的土壤,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各种奇思妙想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二贴近生活实践,提供新奇资源
数学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源于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会见到、用到,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妨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存在的例子来进行讲解,这样比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公式化、模式化教授易于理解和操作。
例如在讲授“分数基本性质”的课程中,进行讲故事形式的授课:小明的妈妈给小明买了一盒雪糕,对小明说每天只能吃十分之一,小明十分不高兴,想每天多吃一些,于是妈妈将十分之一改为二十分之二,小明听了仍然觉得少,就央求妈妈再多给一些,于是妈妈笑着说小明可以每天吃六十分之六,小明听完认为每天可以多吃不少,就不再吵闹,妈妈也笑了,试问妈妈为什么会笑?这样的故事具有新奇性,一方面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原料和养分,另一方面可以引发热烈讨论,让富有个性的思维进行交锋和交融。
三有意设计障碍,激发挑战意志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障碍。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而更多的教师是替学生“包办”了。
笔者经常在讲课刚开始的时候,将本次课程的问题提前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
这种方式,对锻炼学生创造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提倡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动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解决问题,不但可以增加数学课堂上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同时有利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在每一门课程上都设立了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多项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栏目,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和同学的互相合作与交流形成新的形象性理解。
教科书中还采用建立模型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拓展和应用,例如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的学习,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无聊的复杂计算省去;多数课程根据彩页图片进行展示,并且书后的几何图形彩页可以将之剪下;在几何图形的课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摆放进行数学实验。
这些内容的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从现实意义上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新世纪是创新人才的时代,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队伍的职责。
要让小学生从小就徜徉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在学习数学到做数学最后到玩数学的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促使其观察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王家正、杨世国、李伟等.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学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6)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