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作者:黄春秀 (初中语文广西灵山县初中语文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9 / 1603 发表日期:2011-11-12 20:08:22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有趣味性,要有探究性,要有创新性,要有迁移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挑战性,要有拓展性。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

”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提问设计得巧妙,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问题要难易适度。

二、提问必须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投入学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所以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注意难易适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学生在尝到甜头,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感特点,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这样的提问处理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在这种由“善问”营造的有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1)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知道,全文划分多少部分?(2)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3)为什么说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4)你学习了本文,喜欢怎么样的学习生活。

又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引入新课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印象是什么?(2)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例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问题:(1)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谁带给她快乐?(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之间进行分角色朗读。

(3)再读课文,用“文章预言美,美在——”的句式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

(4)展开想象,试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5)你还能想象出一两种景物,用“他还看见了……”的句式说话,使画面更完美吗?(6)在这个童话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问题难易适度。

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能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设计落实了语文双基教学,并以此为线,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和谐地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问题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带着有层次性的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

对重点句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找出答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

二、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

课堂是否生动活泼,很多时候是由提问的问题来决定的。

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它通常用于新课开始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动机。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使问题新颖、灵活,使学生感兴趣。

如教学《七颗钻石》,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你喜欢童话故事吗?(2)《七颗钻石》是一个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你速读课文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3)写水罐的哪次神奇的变化,是你最感兴趣的。

其中哪些词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并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4)究竟是什么让水罐变得如此神奇的?假如当时你见到了那个小姑娘,你会对她说什么呢?(5)你也曾经给予别人帮助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你叙说的感人的爱心故事吧!因为设置的问题有趣,学生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要有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

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

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中就不会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湘西的端午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家乡不曾有过?(2)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又如在教学《本革命的回想》时,也同样设置这样的问题:(1)第一个本命是几岁?(2)班上同学有十二岁的吗?谁能告诉我,本命有什么讲究?(3)同学们过年都是在城里过,还是到老家过年的?在老家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由此学生结合生活的习俗,很快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究。

又例如在教学《伟人的细胞》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

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就让学生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

由于学生有自主读书,深入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甚至连平时不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与教师传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后者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

四.问题要具有创新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肩负培养青少年一代重大使命的学校教育,毫无疑问地应该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而“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汉字的象征性、表意性、灵活性给了语文以想象的空间,以创新的魅力。

”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这已成为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共识。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即作者略写或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果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创新,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就能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有隔膜?(2)《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在《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活动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的竞选活动?”(4)《皇帝的新装》在小孩揭示真相后,皇帝怎样处置这个小孩?(5)《我的老师》当作者二十年后再遇到他的老师时会怎样?(6)《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那几天家里的生活情况如何?又例如在教《小桔灯》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王春林去哪里了?”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被国民党特务抓了,因为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有的说随地下组织被迫撤退了;有的说躲避起来了等等。

答案不尽相同却又丰富多彩,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予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耐力,让语文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让学生“人认识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课程改革舞台上的一批新人和21世纪的创造人才。

五、问题要具有迁移性。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8]论述中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迁移能力,例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时,可以创设下面的迁移情境,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探究,进行迁移训练:(1)都是写“我”的老师:两个学生的情况是否一样?老师的教法是否一样?(2)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否一样?(3)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何异同?由于所给材料和表达的情感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和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教师出示的三个问题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迁移训练的情境之中。

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六、问题要有自主探究性。

一种教学是否有效是以用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程度如何来决定的。

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还要考虑成绩较差的学生;既要考虑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要考虑不肯发言的学生。

问题设计好之后,还要考虑这个问题应该由那一类学生回答。

原则上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应尽量指定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也可指定中等生回答,中等生回答不出来,再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以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个性要求与求知欲望,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相关主题